隋唐五代文學的文獻·隋唐五代文學的工具書·隋唐五代人物及傳記資料檢索
查找隋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除了可以利用有關書籍的人名索引如 《新舊唐書人名索引》《新舊五代史人名索引》《唐會要人名索引》等專書人名索引外,有如下重要的工具書可供使用。
《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 傅璇琮、許逸民、張忱石編撰,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此書分為字號索引和姓名索引兩大部分,以姓名索引為主,收錄86種著作中唐五代近三萬人物的傳記史料線索,以姓名或常見稱謂立目,人物下列出其傳記資料所在書名、卷數、頁碼。別稱另立參見條目。同姓名人物則于括號中注明其字號、籍貫、職官、時代等從屬關系,以資區別。字號索引則為由字號追索人物姓名的輔助工具。此書收錄范圍廣泛,收書86種均具較高史料價值。正史部分,除收錄兩《唐書》、兩《五代史》中有紀傳的人物外,還收錄了《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人物。其他史部書籍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姓氏書等載錄或考訂唐五代人物的著作,包括林寶《元和姓纂》、徐松《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等8種;另一類是五代十國史著作,包括《九國志》等6種。總集類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作家評論資料或小傳的唐人選唐詩選集,收錄《河岳英靈集》等4種;一類是后人編纂的有作家小傳的唐五代詩文總集,包括《全唐詩》《全唐文》及其補輯之作。傳記類收錄辛文房《唐才子傳》及《續高僧傳》《宋高僧傳》,詩文評類收錄計有功《唐詩紀事》,書畫類收錄張懷瓘《書斷》等11種,方志類收錄《乾道四明圖經》等宋元方志33種(包括地方性總集《會稽掇英總集》),書目類除南宋晁、陳二志外,還收錄釋氏書目《大唐內典錄》等5種,語錄類收錄《景德傳燈錄》1種。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可說大備于此。此書在編制索引的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傳記史料的歸納和比較,做了大量考辨訂正工作,糾正了原始史料本身若干姓名、字號等記載的錯誤和疏漏,從而提高了自身的學術品位;所作考證均見于當頁尾注中,甚便讀者。
《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人名索引》 方積六、吳冬秀編撰,1992年中華書局出版。此書編錄唐五代筆記小說 《朝野僉載》等47種、宋人撰記載唐五代人物事跡的筆記《南部新書》《唐語林》兩種、宋元人編總集《太平廣記》《類說》《說郛》三種中的人名,按四角號碼排列。后列書名及頁碼。如欲查某人在何種筆記小說中有何事跡記載,或已知某人有某軼事欲知其出自何種筆記以便檢核原文,均可據此書檢索,故給利用唐人筆記小說史料提供了很多便利。
《唐人軼事匯編》 周勛初主編,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書以時代為序,以人為目,搜采編錄了唐宋人撰雜史、傳記、故事、小說中近二千七百位唐五代人物軼事,“以供學者閱讀正史的同時,了解民間對于這些人物的不同記載”。其一事而涉及數人者,悉列于主要人物名下,所涉及的其他人物名下則以參見法提示。資料與正史類同時,僅錄成書在正史前者,以見正史來源。明清以來資料則從嚴別擇。每條軼事之后,都備錄記載此事的書名卷數,以供復檢。書后附有“引用書目”及“四角號碼人名索引”。本書所采雖兼及史部、集部,但因主要載錄唐人“軼事”,又“不錄志怪、傳奇或語涉迷信之荒誕記載”,故于唐宋人筆記采錄尤多。它將分散片段的記載匯于一編,翻檢即得,甚便讀者。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 周祖主編,1992年中華書局出版。此書雖為辭書性質,條目內容一般包括作家生平仕履、文學活動、文學成就評價、作品存佚情況及主要資料來源五部分,但以提供生平資料為重點,故也可作為檢索作家傳記資料之用。書中收錄人物近四千人,幾乎包括了《全唐詩》與《全唐文》中的全部作者,為唐五代中小作家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線索,且廣泛吸收唐代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從總體上對 《全唐詩》、《全唐文》二書的作者小傳部分有很大突破。
《唐代的散文作家》 日本平崗武夫、今井清編,為《唐代研究指南》之一種。此書為《全唐文》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之作者索引,除按四角號碼順序排列作者3516人姓名外,還表列其別名、原籍、時代、作品數及其在上述三書中的卷數、頁數。國內有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此外,韓理洲《新增全唐文千家作者考》(三秦出版社1995)對《全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未收之唐文(主要是佛藏、敦煌遺書、出土碑志)作者1220人的生平進行了考察,且可據以檢索《全唐文》等三書未收之唐五代散文作品。
《唐代的詩人》 日本平崗武夫、市原亨吉編,為20世紀50年代所編《唐代研究指南》之一種。此書為《全唐詩》與《全唐詩逸》作者索引,但除按四角號碼順序排列詩人姓名外,還表列其別名、原籍、時代、作品數及其在《全唐詩》與《全唐詩逸》中的卷數、頁數,并附有《河岳英靈集》《中興間氣集》《極玄集》《全唐詩話》《全唐詩話續編》《唐詩紀事》《唐才子傳》七書的綜合索引。國內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元和姓纂四校記》 岑仲勉撰。元和七年(812)林寶撰《元和姓纂》10卷,是保存較完整的唐代姓氏譜牒書,被稱為唐代“三大縉紳錄”之一。此書北宋時即頗有亡佚,清代四庫館臣將其自《永樂大典》中輯出,仍編為10卷。重輯之《姓纂》以皇族李姓為首,其余姓氏按《唐韻》四聲206部依次排列;一韻之中,首單姓,后復姓;一姓之中,則按郡望區分,郡望之下即敘世系官爵,而于唐代特詳。《姓纂》雖經四庫館臣、孫星衍、羅振玉等三次校勘,但援引訛謬、稽考失實之處仍多。抗戰時期,岑仲勉參稽歷代典籍,網羅出土碑志,詳加考校,撰《元和姓纂四校記》,除綜合前述諸家成果對《姓纂》作全面校訂外,更補充了大量史料,征引浩博。作者通過考證,指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本于《姓纂》,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利用二書。但該書未載《姓纂》原文,使用不便。1994年中華書局出版郁賢皓、陶敏整理之《元和姓纂》,將《姓纂》與《四校記》合為一書,并附以整理記及書中姓氏索引及人名索引,甚便讀者。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 趙超著,中華書局1998年4月出版。《新唐書》之《宰相世系》《宗室世系》二表,以譜表的形式載錄了大量唐代的人物,大多數人物的字號、官爵未見于正史紀傳及其他記載,對唐代文學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其脫漏訛誤,自宋吳縝《新唐書糾謬》以來已屢有訂正。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訛》、羅振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補正》更為專門性訂補之作。此書將諸家有關《宰相世系表》的校正考證材料匯于一書,參考《元和姓纂四校記》等著作,據傳世文獻及出土石刻對《新表》中世次、名字、官爵、兄弟雁序等方面錯誤作了進一步補充考訂,書后附有全書人名索引。
《唐仆尚丞郎表》 嚴耕望撰,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六。本書考訂唐代曾實際擔任尚書省左右仆射、左右丞、各部尚書、侍郎(包括度支、鹽鐵轉運等使)的人物,并按時代表列之。卷一“述制”敘述唐代上述官員遷轉制度;卷二至卷四“通表”按時代先后表列曾任上述官職的人物及遷轉時間;卷五至卷二二“輯考”則輯錄有關史料考訂文字,后附“引用及參考書目”及“通表人名引得”。全書共表列曾任仆尚丞郎者1116人、二千六百八十余任,糾正唐史諸籍奪訛謬誤者凡一千二百余條,是查考唐代曾任仆尚丞郎的人物的重要工具書。但此書寫作年代較早,亦多可據新出史料糾補之處。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 清勞格、趙鉞撰。唐代尚書省都堂居中,東有吏、戶、禮三部,左司統之;西有兵、刑、工三部,右司統之。開元末,尚書省各曹司題名刻石于石柱,東西各一。后僅存左司題名石柱,勞格此書著錄題名石柱的郎官三千二百余人,另著錄它書記載而石柱已殘或未載的左司郎官634人,詳考諸人事跡,引書多達一百二十余種,為查考唐人事跡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岑仲勉鑒于石柱曾斷裂為兩截,文字多殘泐,拼合中又有誤植及遺漏,遂撰《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收入《金石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及《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二書,除將石柱重新拼合外,還對勞氏所著錄者進行了訂正,補充了大量人物和事跡。1992年中華書局出版徐敏霞整理之《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附入清人趙魏、王昶所錄《郎官石柱題名》及全書(包括岑仲勉《新著錄》《新考訂》)人名索引。
《御史臺精舍題名考》 清勞格、趙鉞撰。唐代所建《御史臺精舍碑》碑陰及兩側等有唐代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及監察御史的題名,總計一千一百余人次,以武后至開元間人物居多。此書著錄碑上題名,從繁富的唐代史籍中鉤稽有關史料,分列于題名者名下,且于題名缺泐及錄文訛誤處多所訂正。正史有傳者,僅錄其姓氏居里及與題名官職有關資料; 有傳而未敘題名中的官職者,援據他書以證之;無傳者,則廣引他書史料,尤重制詞、碑刻、方志、譜牒及筆記小說中史料。此書今有張忱石點校本,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附錄收入諸家題跋及趙魏、王昶所錄題名,并編有人名索引。
《唐翰林學士壁記注補》《補唐代翰林兩記》 岑仲勉著。翰林院是唐代一個重要機構,翰林學士執掌朝廷重要政令的起草,有“內相”之稱。宋洪遵編《翰苑群書》(有《知不足齋叢書》本)所載唐人關于翰林院的著作,以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記載學士名氏、入院出院年月及官職遷轉情況最詳。但出于政治原因,壁記未載曾任翰林學士但于甘露之變中被殺的王涯等四人,又成書較早,未及僖、昭、哀三朝學士,故岑仲勉為作《唐翰林學士壁記注補》《補唐代翰林兩記》二書。前書在丁居晦《壁記》基礎上考訂開元至懿宗朝翰林學士名氏、文字奪誤及史籍所載史料異同,附入作者所著《唐翰林供奉輯錄》《唐開元至咸通間翰林學士辨疑》等4文。后者包括《補僖、昭、哀三朝翰林學士記》(考補三朝翰林學士58人及其在翰林院事跡)《僖、昭、哀三朝學士辨疑》及《元稹翰林承旨學士廳壁記校補》等有關論文8篇。唐代翰林學士及有關史料,大備于此。二書均收入岑氏所著《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
《唐刺史考全編》 郁賢皓著,2000年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清吳廷燮《唐方鎮年表》考列唐代方鎮節帥姓名及任免時間,廣泛輯錄附入了有關史料(有《二十五史補編》本)。郁賢皓將這一工作擴展至唐代三百多個府州,對近三百年中的府尹與刺史一一考訂排比,撰成《唐刺史考》一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后作者復以十余年的時間續加修訂補充,撰為《全編》。較之《唐刺史考》,《全編》新考出刺史或改定刺史任職年代者多達兩千多個,糾正原書誤考亦有一百余條,史料豐富,考訂詳實。全書依開元時十五道分為15編,每編按所轄州府分為若干卷,各卷則按時代先后排列州刺史或府尹姓名、任職時間及有關史料與考證。附編載錄開元二十九年前后廢置之州郡及刺史。另有《索引》一冊,收入《州(郡、府)名索引》及《人名索引》兩種。因所引史料豐富,故亦可作為檢索唐代人物史料之工具書使用。
《五代十國方鎮年表》 朱玉龍編著,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五代各國方鎮數量增多,置廢不常,軍號屢經更迭,情形遠較唐代復雜。此書略仿吳廷燮《唐方鎮年表》體例,收五代方鎮107個,成92表,其史料闕逸過多、不能成表者則列入附錄。書后附人名索引。
《唐方鎮文職僚佐考》 戴偉華著,1994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書以方鎮為單位,對唐代方鎮使府文職僚佐(如副使、行軍司馬、判官、支使、掌書記等)進行考證。一鎮府主按年代先后排列,府主之下列僚佐姓名及入幕時間,后附有關史料及考證。其府主及入幕年代無考者列于該鎮之末。此書不但填補了唐代文史研究的空白,還通過考證糾正了有關史籍的錯誤。書末附本書府主及僚佐人名索引。
《登科記考》30卷 清徐松撰。唐代科舉為士人主要進身之階,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當時遂有記錄科第的專書《登科記》出現,宋人亦有補作,但諸書均已亡佚。徐松從大量文獻中輯錄有關科舉的史料,纂成此書。此書按年代分卷排列,前24卷為唐代部分,卷二五、卷二六為五代部分,卷二七為登第年代不詳的人物,末3卷為各種典籍中涉及貢舉的散見資料。一年之中,首列與該年科舉有關的史料,如詔敕疏議、科場事件等,以明制度沿革;次列該年進士、明經、制舉諸科的及第人數、試題、及第者及主考官姓名等,姓名之下扼要注明史料根據,或加考辨;后附及第者考試時所作詩賦、雜文、對策等。此書史料搜集廣博而去取謹嚴,考證按斷精審,且當時徐松預修《四庫全書》,故于《永樂大典》中史料采擇甚多,亦有裨于史料的保存,可稱一部詳備的唐五代科舉制度編年史。唐五代大多數作家經由科舉出身,其有關事跡即可自此書查得。書中有重復漏誤之處,本世紀唐五代石刻大量出土,提供了較多可供補正的史料。岑仲勉曾作《登科記考訂補》一文(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冊)。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趙守儼點校之《登科記考》,將岑文收為附錄,并為全書編制了人名索引。后陳尚君作《登科記考正補》一文,載《唐代文學研究》第4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復多所補正。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燕山出版社2003)對該書作了全面的訂補,最為完備。
《唐人行第錄》 岑仲勉著。196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8年新1版。唐人習俗常以行第互相稱呼,詩文中亦多此例,為研讀之障礙。唐人紀錄進士名氏之《登科記》即有排行之記載,后人撰為《諱行錄》,后失傳。岑氏取所見唐代文獻中稱及行第者,考證排比,撰成此書。全書以姓為綱,依筆畫排列,同姓者以行第次序及時代為后先。此書綜合運用大量史料,依文義、事實、行第以求姓、名、行第,并將姓名、行第、官歷與事跡相串合,除為讀者提供檢索唐人行第、事跡之工具外,還起到了唐代文史研究方法論的示范作用。但此書成書較早,所考或有疏漏,陶敏曾撰有《〈唐人行第錄〉正補》《〈唐人行第錄〉續正補》《〈唐人行第錄〉正補拾遺》,分別載于《文史》第31輯、第38輯、《蘇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唐才子傳校箋》 傅璇琮主編,1987年開始,由中華書局分四冊出版。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收唐五代詩人傳記278篇,傳中附及者120人,合計398人,為唐代中小詩人研究提供了較大的方便。但原書在史料的搜集排比方面具有隨意性,多錯誤或不確之處,研究者利用時如不加考核,往往因襲其誤。有鑒于此,編者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組織國內唐代文學研究者分工合作,為作《校箋》。此書分校勘與箋證兩部分。箋證部分的內容大致有三:探索原書材料出處,糾正原書史實錯誤,補考詩人重要事跡之為原書所未載者。故此書已遠遠超出辛著箋證的范圍,實際上成了“有唐一代詩人事跡的材料庫”。稍后,陶敏、陳尚君應原書主編之約,續作《唐才子傳校箋補正》一書,對《校箋》中箋證部分的遺漏和疏失作了進一步補充和訂正,中華書局作為《唐才子傳校箋》第五冊于1994年出版。
《全唐詩人名考》《全唐詩人名考證》 《全唐詩人名考》,吳汝煜、胡可先著,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全唐詩人名考證》,陶敏著,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唐詩中涉及眾多的人物,但唐人詩中習慣不直稱姓名,僅稱官職、行第、爵里等,同一人物一生中多次轉官,不同時期的稱謂各不相同,加之《全唐詩》在一年多的短時間內倉促編成,重出誤收詩以及人名官名的文字訛誤很多,弄清這些人物,訂正其訛誤,往往是考訂詩的作年、背景,考證詩篇的歸屬、真偽,理解詩篇和評價作家的關鍵。二書對《全唐詩》中人名逐一進行了考證。前者重在總括《全唐詩》中未知人名考訂的已有成果,后者則重在力破陳說,獨創新見,并對已知人物的鮮為人知的事跡作了大量補充。二書后各附人名索引,故不僅為閱讀《全唐詩》之工具書,亦可作為唐代人物辭典使用。
查找唐人年譜的工具書則有楊殿珣編《中國歷代年譜總錄》(書目文獻出版社1980)及《中國歷代年譜總錄續錄》(載《文獻》第十三輯)、謝巍《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中華書局1992)等。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隋唐五代文學與交通·隋唐五代交通與行旅文學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散文·韓、柳之前散文的緩慢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