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文獻·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兩晉文學研究文獻·東晉詩人研究史料
在東晉詩壇,玄言詩唱主角,代表詩人有孫綽、許詢、庾亮、桓溫、王羲之等。
孫綽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縣)人。其生卒年,學界看法不一。譚正璧《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定為301年至385年;姜亮夫先生《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定為320年至377年,或314年至371年;石峻《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一卷)定為320年至380年。據《建康實錄》卷八,孫綽于晉簡文帝咸安元年(371)卒,時年58歲,上推則生于晉愍帝建興二年(314)。但其中仍有不少疑點。李文初《東晉詩人孫綽考議》(《文史》第二十八輯)認為孫綽生于晉惠帝永康元年(300),卒于道安太元十年(385)后,至少活了86歲。據《晉書》卷五六本傳,孫綽為孫楚之孫,少與許詢居于會稽,游放山水十多年,后為征西將軍庾亮參軍,補章安今,拜太學博士,遷尚書郎,為殷浩建威長史、王羲之右軍長史,轉永嘉太守,遷散騎常侍,領著作郎。關于孫綽的著述,《隋書·經籍志》著錄其《集解論語》10卷、《至人高士傳贊》2卷、《列仙傳贊》3卷、《孫綽集》15卷。據《文選》卷二一《五君詠五首·嵇中散》六臣注李善注引,孫綽又撰有《嵇中散傳》。嚴可均輯錄孫綽文36篇,漏收《與庾亮箋》(見《世說新語·賞譽》注引),逯欽立輯其詩13首。
許詢字玄度,高陽(今河北蠡縣)人。關于他的生年有三說:余嘉錫以為生于咸和九年(334);曹道衡考證其生于晉成帝咸和至咸康年間(326—340);張可禮則認為其生于咸和五年(330)前后①。其卒年,《東晉文藝系年》系其卒于晉升平五年(361)。許詢的生平《晉書》無傳,《文選》卷三一江淹《雜體詩三十首·許征君》李善注引《晉中興書》,《世說新語·言語》注引檀道鸞《續晉陽秋》,《建康實錄》等有些記載。許詢幼時沖靈,稱為神童,長而風情簡素。性好山水,隱居深山。善玄談,曾于會稽西寺與王修辯論,又受劉惔推重,詣簡文帝,與之清談。司徒蔡謨辟為掾,不就。與王羲之、孫綽、謝安、支遁交往密切,以文義名世。許詢的作品保存下來的極少,《隋書·經籍志》著錄《許詢集》3卷,久逸。嚴可均輯許詢文2篇。《建康實錄》卷八《孝宗穆皇帝》注引《許玄度集》描寫支遁的文字,《全晉文》漏收。逯欽立輯許詢詩3首:《竹扇詩》《農里詩》、《無題詩》。 許文雨編著《鐘嶸詩品講疏》所引《䂬溪詩話》中關于許詢詩句,《晉詩》漏收。孫綽今存《答許詢詩》九章,其八曰:“貽我新詩,韻靈旨清。”據此可以推知詢有詩贈綽,已佚。《文選》卷三一江文通《雜體詩》30首中有擬《許征君·自序詩》。《自序詩》也已佚失。
王羲之字逸少,瑯邪(今山東諸城縣一帶)人。過江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其生卒年頗多爭議。《晉書》卷八○本傳只云“年五十九卒”。題名陶弘景《真誥》卷一六《闡幽微》注:“逸少……至升平五年辛酉歲亡,年五十九。”余嘉錫引此曰:“《真誥》雖不可信,而隱居之注,考證不茍,必有所據。”唐人張懷瓘《書斷中》亦云其“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據以上資料推,則生于晉太安二年(303),卒于東晉升平五年(361)。另外尚有三說:其一,宋桑世昌《蘭亭考》引劉宋羊欣《筆陣圖》云“羲之年三十三書《蘭亭序》”,推其生卒年為東晉太興四年至太元四年(321—379),錢大昕《疑年錄》、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同此說;其二,據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時年五十有三……永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書。”則生卒年為東晉光熙元年至興寧二年(306—364);其三,魯一同《右軍年譜》以為永嘉元年至興寧三年(307—365),潘祖炎《王羲之生卒年辨證》同此說。上述種種觀點詳見徐邦達《歷代書畫家傳記考辨·王羲之生卒年歲舊說的平議》。據《晉書》本傳,王羲之父王曠始創元帝過江之議。羲之年十三時為周所異。善隸書、行書。郗鑒擇其為婿。初為秘書郎,后為征西將軍庾亮參軍,遷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召為侍中、吏部尚書,不就,拜右軍將軍,求宣城郡不許,乃為會稽內史。殷浩兩次北伐,羲之與書戒阻。雅好服食養性,游放山水,同孫綽、李充、許詢等宴集蘭亭作詩,與王述不協,發誓去官,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年五九卒。王羲之書法作品一直為后世所重,《淳化閣帖》卷六、七、八載其書160帖,《宣和書譜》載當時御藏其書作243幅。其著述,《隋書·經籍志》著錄《王羲之集》9卷,《舊唐書·經籍志》著錄其《小學篇》1卷。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著錄《月儀書》。嚴可均輯其文5卷共27篇。逯欽立輯其詩4首。《御覽》卷七三九引《語林》:“王右軍少重患,一二年輒發動。后答許掾詩,忽復夢中得二十字云:‘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清泛澗下瀨,歷落松竹林。’既醒,左右誦之,讀竟乃嘆曰:‘癲何預盛德事耶。’”《文選》卷二二鮑照《行藥至城東橋》李善注引:“王羲之答許詢詩曰:‘爭先非吾事,靜照在忘求。’”而逯欽立先生所輯《答許詢詩》當為二首,第一首全四句,第二首僅存二句。
支遁字道林,俗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一帶)人。或云河東林慮人。《高僧傳》卷四《支遁傳》:“以晉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終于所在,春秋五十有三。”上推生于西晉建興二年(314)。支遁幼聰明有神理,家世事佛,隱居馀杭山,25歲時出家。為謝安所善,與當時名流相狎。曾在剡山立寺行道,又移石城山立棲光寺。晉哀帝即位(361),征召于東安寺講經。淹留京師近三年,又回東山,東晉廢帝太和元年(366)卒。支遁將老莊思想融入佛理,曾在白馬寺談《莊子·逍遙篇》,群儒舊學為之嘆服。又創“即色義”為當時佛教“七宗”之一。支遁與當時名流如王洽、劉惔、殷浩、許詢、孫綽、王羲之等均有往來,為當時清談領袖。《高僧傳·支遁傳》:“乃著《切悟章》,臨亡成之,落筆而卒。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隋書·經籍志》著錄《支遁集》8卷,嚴可均輯其文26篇,逯欽立輯其詩18首。
東晉詩壇另一重要詩歌流派是山水詩的興起。結合劉勰、沈約、鐘嶸所論,東晉的山水詩人有如下幾人。
庾闡字仲初,潁川鄢陵(今屬河南)人。其生卒年,《晉書》卷九二本傳不詳載。據曹道衡先生《晉代作家六考》(《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第296頁),其生年大約是晉惠帝元康七、八年(297—298)前后,卒年不得遲于穆帝永和七年(351)。庾闡幼好學,九歲屬文。少隨舅孫氏過江,永嘉末母沒,不婚娶。后為太宰西陽王羕掾,遷尚書郎。蘇峻之亂,出奔郗鑒,為司空參軍。亂平,以功拜彭城內史。不久召為散騎侍郎,領大著作,出補零陵太守,后拜給事中,復領著作。《晉書》本傳:“年五十四卒,謚曰貞,所著詩賦銘頌十卷行于世。”《隋書·經籍志》著錄《庾闡集》9卷。又撰有《揚都賦》。嚴可均輯其文22篇。逯欽立輯其詩21首。其《三月三日臨曲水》《三月三日》《觀石鼓》《登楚山》《衡山》《江都遇風》等多山水景物描寫。
殷仲文,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縣東北)人。《晉書》卷九九本傳不載其生年。少有才藻,會稽王道子引為驃騎參軍,轉諮議參軍,后為元顯征虜長史,左遷新安太守。桓玄專權,殷仲文投靠得寵,任侍中。桓玄被劉裕擊敗,仲文隨之西奔,轉奉皇后歸晉軍,為鎮軍長史,轉尚書,遷東陽太守。義熙三年(405)因與駱球等謀反伏誅。《世說新語·文學》注引《續晉陽秋》:“仲文雅有才藻,著文數十篇。”《隋書·經籍志》著錄其注《孝經》1卷、《殷仲文集》7卷。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著錄其《論語解》。嚴可均輯其文1篇。逯欽立輯其詩3首。《文心雕龍·才略》:“殷仲文之《孤興》……并解散辭體,縹緲浮音。”則知其有《孤興》,今佚。今存完整的詩作僅《南州桓公九井詩》一首。
謝混字叔源,小字益壽,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安孫。《晉書》卷七九本傳不載其生年。少有美譽,善屬文。為晉陵公主婿。歷任中書令,中領軍、尚書左仆射等職。因黨結劉毅,義熙八年(412)被劉裕所殺。《隋書·經籍志》著錄《謝混集》3卷、《文章流別本》12卷、《集苑》45卷,未記撰者。《新唐書·經籍志》作“謝琨”,“琨”當作“混”。嚴可均輯其文一篇。逯欽立輯其詩5首。《文心雕龍·才略》:“謝叔源之《閑情》,并解散辭體,縹緲浮音。”知混有《閑情》,今佚。其《游西池》先寫出游經過,次寫景物,尤其是“回阡被陵闕”等八句寫景極為出色,最后寫游賞之感。此乃開謝靈運山水詩章法結構之先。
注釋
①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第226頁;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第295頁;張可禮《許詢生年和曹毗卒年新說》,《山東大學學學報》1988年第2期。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的原始典籍·秦漢文學原始典籍·專著類
下一篇:二隋唐五代文學研究有待開拓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