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文獻·先秦兩漢文學的原始典籍·秦漢文學原始典籍·專著類
專著,指個人文集之外獨立成書的著作。漢人著作頗多,陸賈《新語》、賈誼《新書》、桓寬《鹽鐵論》、揚雄《太玄》《法言》、王充《論衡》、王符《潛夫論》、荀悅《申鑒》之類,亦有亡而輯成者,像桓譚《新論》、崔寔《政論》、仲長統《昌言》等,原書皆亡,今存皆為輯本。各類著作價值各有不同,今介紹其與文學尤關密切者。
《淮南子》,亦稱《淮南鴻烈》,題淮南王劉安撰。安(前179—前122),淮南厲王長之子。《漢書》本傳稱其“辯博善為文辭”,“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余萬言”。《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易類》著錄《淮南道訓》2篇;“諸子略·雜家類”著錄《淮南內》21篇、《淮南外》33篇。“詩賦略”著錄“淮南王賦八十二篇”。今唯存《淮南內》21篇;《隋志》著錄為《淮南子》21卷,始有今名。本書思想以道家為主,兼有儒、法、陰陽各家思想。為文承戰國之余風,自由暢達,論析明確,文字整齊,重修辭。其中多引用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說理,具有較高的文學文獻價值。
《鹽鐵論》,桓寬著。桓寬,字次公,宣帝時為郎,官至廬江太守丞。桓寬據昭帝六年的“鹽鐵之議”推衍增廣,著成《鹽鐵論》。《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類》著錄“桓寬《鹽鐵論》六十篇”。《隋志》“《鹽鐵論》十卷”。今本10卷,60篇。本書以丞相、御史大夫、丞相史、御史和賢良、文學兩方面的辯論為線索,展開文章。每篇各冠以標題,比較客觀地反映了雙方的觀點。由于采用記述雙方論辯的方法,文章體現了“兩刃相割,利害乃知;二論相訂,是非乃見”(王充《論衡·案書》)的特點。“其辭博,其論覈”(明涂楨序),在簡明質直之中,不但表現出鮮明的傾向性,亦可見人物的心態和形象。今有王利器《鹽鐵論校注》本。
《新序》《說苑》《列女傳》,并劉向輯錄。劉向(約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漢宗室楚元王之后。漢成帝時奉命校書,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類》稱“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注云 “《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世說》不傳。《隋志》載《新序》30卷、錄1卷,《說苑》20卷,《列女傳》15卷。該三書都是劉向選錄的具有教育儆戒意義的短篇歷史故事集,“戒趙魏而傳《列女》,鑒往古而著《新序》《說苑》,其書皆非無謂而作者”(明張溥《劉中壘集題辭》)。這些書在流傳過程中,屢經傳寫,至宋已非復古本。今所傳本皆經過宋曾鞏校訂。《新序》只存10卷,分“雜事”5卷、“刺奢”1卷、“節士”2卷、“善謀”2卷。所載多春秋及戰國秦漢間事,“大抵采百家傳記,以類相從”(《四庫全書總目》),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古代資料。比較好的今注本有石光瑛的《新序校釋》,譯注本有趙仲邑的《新序詳注》。《說苑》20卷,分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其書皆錄遺聞佚事足為法戒之資者”(《四庫全書總目》)。比較好的今注本有趙善詒的《說苑疏證》和向宗魯的《說苑校正》。《新序》《說苑》有些材料內容相同但文字不同,是“摭拾眾說,各據本文”所致。《列女傳》15卷,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嬖孽7篇各分上下,加頌為1卷。但其中陳嬰母及東漢以來凡16事,并非向書原有。至宋,蘇頌重編為8篇,王回又在嘉祐八年據書中頌之有無,區別是否劉向所作,“并錄其目,而以頌證之,刪為八篇”(《四庫全書總目》)。今傳本以7類分7卷,非向所作之12人傳記,另編為《續列女傳》附后,全書共成8卷。清人王照圓、梁端并有校注本。本書不但具有一定的資料價值,也有不少生動的人物形象的描述。
《論衡》,王充撰。王充(27—97),字仲任,東漢會稽上虞人,《后漢書》本傳載其“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隋志》于“子部·雜家”類著錄《論衡》29卷。舊、新《唐志》以下著錄為30卷。今通行本30卷(一本作15卷),第44篇《招致》有錄無書,實際84篇。王充作《論衡》,目的在于“就世俗之書,訂其真偽,辨其實虛”(《對作》篇),對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許多虛誕不實之詞和迷信觀念,尤其對于漢代流行的讖緯神學思想,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其中有許多篇章,如《自紀》《佚文》《對作》《超奇》《定賢》《藝增》等,涉及王充的文學批評觀念:反對虛偽華麗,重實際,講效果,求新變。其為文,聯系實際,反復論證,透辟尖銳。雖有重質而不尚文、“反復詰難,頗傷辭費”(《四庫全書總目》)之弊,但其文“趣以正虛妄,審向背。懷疑之論,分析百端,有所發摘,不避上圣。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于今亦鮮有能逮者也”(章太炎《檢論·學變》)。“獨抒己見,思力絕人,雖時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詣”(劉熙載《藝概·文概》)。
《風俗通義》,應劭撰。應劭,字仲遠,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縣境)人。《后漢書》本傳稱其“少篤學,博覽多聞”,“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撰《風俗通》以辯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文雖不典,后世服其洽聞”。《隋志》于子部雜家著錄《風俗通義》31卷,錄1卷,注云“梁三十卷”。是其原本30卷。今傳本僅10卷,其余20卷(包括心政、古制、陰教、辨惑、析當、恕度、嘉號、徽稱[或作穢稱]、情遇[或作恃遇]、姓氏、諱篇、釋忌[或作釋忘]、輯事、服妖、喪祭、宮室、市井、數紀、新秦、獄法)于北宋時亡佚。本書結構,于每卷總題目下,再分具體條目;每一條目首先記載有關事實或傳聞,然后以“謹案”表明作者的觀點和評價。這樣,本書就保存了東漢社會狀況、風俗人情、思想觀念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料。同時,在記述這些資料的過程中,保存了許多人物的活動和傳聞的情節,包括一些神異鬼怪的片斷,成為具有豐富小說因素的著作。今有王利器 《風俗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1)是比較好的注本。
對于先秦兩漢文學的原始典籍,除傳世文獻外,我們還應當充分注意新出土的文獻資料。下文有專章介紹,茲從略。
上一篇:三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新課題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兩晉文學研究文獻·東晉詩人研究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