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盛唐·李白
開元十三年(725),一艘木船順江東下,出夔門,過三峽,向荊楚江南駛?cè)チ恕4弦晃伙L神俊朗、身佩長劍的青年,望著滔滔的江水,望著遠處的云山,豪情滿懷,思緒萬千。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個年輕人,將在唐代的詩壇掀起一陣狂飆,將唐詩的發(fā)展推向巔峰。他就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希望實現(xiàn)自己“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匡天下”,“立抵卿相”;功成名就,“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同上)的人生理想的大詩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四川江油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浪漫詩人。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山清水秀的四川度過的。這一段時間,他做了三件事:
一、讀書。他說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十八歲時,隱居江油大匡山苦讀。不僅學富五車,還接受了儒家建功立業(yè)、揚名顯親的思想。
二、學道。唐代儒、釋、道三教合一,唐明皇時道教尤盛。四川是道教的發(fā)祥地之一,青城山是道教祖師張道陵(張?zhí)鞄?得道傳教的地方,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李白深受影響,“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他的第一首詩,據(jù)說寫于不到二十歲,就是那首很有名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戴天山,就是江油匡山,也就是李白年輕時讀書的地方。這一次訪道士雖然不遇,但可以想見平時“遇”的時候還是很多的。道家思想對李白的影響很大,并且影響了他一生。
三、學劍。蜀中任俠風氣很重,李白天性中有一種豪放不羈的情懷,他說自己“十五好劍術(shù),遍干諸侯”(《與韓荊州書》)。他的劍術(shù)也許未必高明,但卻養(yǎng)成了他浪漫倜儻的性格。
唐代讀書人進入仕途不外乎兩條道路。一、科舉。這條路穩(wěn)當,成功率高,但平平淡淡。二、征召。即因人舉薦,皇帝特召。這條路難,一要有名氣,二要有有力的人舉薦,但一經(jīng)征召,即名滿天下,富貴立致。
李白選擇的是后者。
李白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幾乎游遍了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山東等地,他泛洞庭、登廬山、至金陵、過揚州、歷江夏、游洛陽、上太原、下隋州,并定居湖北安陸,娶妻生子,名氣確實鬧得很大,但是沒有遇到有力者的舉薦。他曾經(jīng)上書安州裴長史和韓朝宗,但都沒有下文,于是,李白就自己跑到長安去了。
這一次的長安之行,除了讓他震驚于官場的黑暗、朝廷的腐敗以外,仍然以失敗告終。于是,他離開長安,再次漫游,并和孔巢父等人到徂徠山隱居去了。
天寶元年(742),已經(jīng)四十二歲的李白終于等到了出頭的機會。因為玉真公主(一說是道士吳筠)的舉薦,李白奉召入京。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他覺得自己的理想快要實現(xiàn)了。
他剛到長安,是非常風光的。唐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說李白到宮中,唐明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當時名滿天下的賀知章,讀到他的《蜀道難》,非常欣賞,稱他為“謫仙人”。但是,唐明皇只是把李白當一個高級的文學侍從,讓他供奉翰林。
李白是才高八斗的大詩人,狂放不羈,自視極高,看不慣宮廷和官場的黑暗。但他又極為天真,完全不懂得官場的人情世故,所以在朝廷僅短短的三年,就被唐明皇很體面地以“賜金放還”的借口趕出了京城,實際上是趕出了政治圈子。
這一次的失敗對李白的打擊很大,“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鞠歌行》),他是已經(jīng)出離憤怒的了。但是,瀟灑飄逸的性格和對山水自然的熱愛減輕了他的失落。“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他再次東下洛陽,南下吳、越,北上薊門,漫游十年。其間,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東與杜甫相識相交,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惺惺相惜,同游梁、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安史之亂”爆發(fā)的時候,李白認為報國的機會來了,于是,慷慨從軍,接受了永王磷的邀請,人其幕府。他當時的情緒是很高亢的,寫下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第二首說: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但是,政治上的幼稚讓他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永王磷成為兄弟爭權(quán)的犧牲品,而李白,則成為永王失敗的殉葬品。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后,立即以叛亂罪名討伐李磷,李白也牽連入獄,長流夜郎,中途遇赦放回,就一直流寓南方。
上元二年(761),李白聽說太尉李光弼率軍鎮(zhèn)臨淮,豪氣頓生,忘記了自己已是六十一歲高齡,立即北上,準備從軍。不幸在途中病倒,只好寄居于當涂縣令族叔李陽冰處,第二年就在那里病逝了。
屈原曾經(jīng)把浪漫主義的風格推上了高峰。但是,秦、漢以后,卻再也沒有出現(xiàn)那種汪洋恣肆、神游八極的浪漫主義詩歌了。晉、宋時期的游仙詩,不過是把那幾個神仙傳說翻來覆去地說說,連一首可以傳世的都沒有。直到李白的出現(xiàn),才又重豎浪漫主義詩歌的大纛。
李白的思想是儒、道、俠三者的糅合,他的詩歌,也就充滿著三者帶來的矛盾。他思想的基調(diào)是儒家濟蒼生、匡社稷的祖訓(xùn),他的“日為蒼生憂”(《贈清漳明府侄聿》),與杜甫的“窮年憂黎元”(《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一樣的;他的追求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他的信念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將進酒》);他的個性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這就構(gòu)成了李白詩歌健康向上的基調(diào)。
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在理想遭到挫折時,道家所鼓吹的神仙世界,就成為他向往的地方。而神仙世界的縹緲恍忽、奇幻迷離,成為構(gòu)成他詩歌浪漫主義特色的重要因素。
任俠也是貫穿李白一生的重要思想。雖然他并不是真正“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贈從兄襄陽太守皓》),但是他好劍術(shù),嗜飲酒,輕錢財,重交游,確實具有俠義之風,他那種“天子呼來不上船”(杜甫《飲中八仙歌》),“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的氣概,使他的詩歌有一種倜儻不群、曠放灑脫的清麗格調(diào)。
李白為我們留下了一千多首詩歌,其中以五、七言歌行最為著名,如《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行路難》《襄陽歌》《夢游天姥吟留別》《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扶風豪士歌》《少年行》《古朗月行》《月下獨酌》《戰(zhàn)城南》等。他不太喜歡受格律的束縛,所以五、七言律詩相對少一些,甚至失粘失對,如《夜泊牛渚》《登金陵鳳凰臺》,但神韻天成,不失為律詩中的上品。他的七言絕句成就極高,堪稱古今第一,傳世名篇極多,如《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fā)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山中問答》《峨眉山月歌》《贈汪倫》等,都是七絕中的精品。
李白就像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蘇世獨立,境界太高了,不是祿祿塵世所能夠理解接納的。所以他很失敗,很失落。“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可以說是孤獨到了極點。杜甫甚至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杜甫《不見》)大概也只有杜甫這樣境界的人,才能夠真正理解他。但是,他卻為我們留下了一筆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光耀千古,永照人寰。
上一篇:唐代著名詩人·中唐·李商隱
下一篇:唐代著名詩人·中唐·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