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耕耘在社會中
儒家思想與其他宗教性的思想最大的不同,在于儒家強調在社會中修行,強調此生此世,始終不離現實人間。
“天下名山僧占多”,許多宗教都強調信徒的清修苦行,避世而居。而儒家思想的結構,就是從孝悌這樣對家人親人的愛起步,由自己的家庭進而推及到社會國家這一大家庭,進而到祖先與神靈。對于自己之前的時代,儒家表示敬畏;對于自己死后的時間,儒家表示審慎:“未知生,焉知死。”儒家的一切努力,都耕耘在現實社會中。
儒學是宗教嗎?
儒家的主張、學說,就是儒學。用儒學來進行治理、教化,就是儒教。直到近代,西學的內容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才有了我們現在所講的“宗教”的概念,這一概念在中國的出現本身就是晚于儒學的。
大部分中國學者所持的觀點都認為儒學并非“宗教”,儒教之“教”指教化。日本、韓國學者基本也是持這種觀點。而在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就是另一種情況,他們認為儒教是和其他宗教并列的宗教之一。近代以來也有不少中國知識分子主張儒教是宗教,孔子為一教之主的觀點。
歸根結底,在于我們如何定義“宗教”。按照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的組織形式及現代大學學科分類意義上的“宗教”的定義來看的話,儒教顯然不是一種宗教。而從影響力或是信仰的角度來說,儒學確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宗教。
儒家思想與其他宗教性的思想最大的不同,在于儒家強調在社會中修行,強調此生此世,始終不離現實人間。
“天下名山僧占多”,許多宗教都強調信徒的清修苦行,避世而居。而儒家思想的結構,就是從孝悌這樣對家人親人的愛起步,由自己的家庭進而推及到社會國家這一大家庭,進而到祖先與神靈。對于自己之前的時代,儒家表示敬畏;對于自己死后的時間,儒家表示審慎:“未知生,焉知死。”儒家的一切努力,都耕耘在現實社會中。
孔孟是如此,孔孟之后的儒學發展、儒生的出處浮沉,都跟中國社會的歷史一直緊緊聯系在一起。
比如說王陽明的心學,“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的分類,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貌似是離現實最遠的一類了。但是王陽明本人則是一位常帶兵、總打勝仗的文士:“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明史·王陽明傳》)在他心學的思想體系中也非常重視實踐,強調“知行合一”。修行可不是空口白話那么簡單,能落到實處才叫功夫: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王陽明《傳習錄》)
上一篇:《中庸》原文釋義
下一篇:《中庸·“中庸”何處來》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