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總集。又名《昭明文選》。三十卷。南朝梁蕭統編。蕭統(501—531),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蕭衍長子。武帝天監元年(502)立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有集已佚,后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文選》是在中國文學發展漸趨成熟,南朝統治階級又愛好文學的背景下,由蕭統招集文學之士編集的。全書收錄自先秦子夏、屈原至當時作家凡一百三十家,不錄生人。收錄作品五百十四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蕭統在《文選序》中自述編排體例云:“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全書大體分為賦、詩、雜文三大類,其中又細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等三十八小類;而以賦、詩最多,再按內容把賦分為京都、郊祀、耕籍等十五門,把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等二十三門。
《文選》選錄作品,“以文為本”(《文選序》),即注重收詞人才子所作文學性較強的名篇,而屬于后世所謂經、子、史的著作,如“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謀夫之話,辯士之端”,“記事之史,系年之書”,則一概不收,僅保留了史書中“綜緝辭采”、“錯比文華”的論贊。蕭統還十分重視作品的藝術形式美,所謂“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所錄作品多辭藻華麗,聲律調諧,用事切當,對偶工整,以楚辭、漢賦、六朝駢文為主,詩多取顏延之、謝靈運之類,如陶淵明平易自然之作,卻入選較少。這既反映了這一時期文學獨立于經史之外的合理要求,又留有六朝綺靡文風的印記。但編者并未忽視思想內容的充實,如《古詩十九首》、鮑照的作品,均在收錄之列,而淡乎寡味的玄言詩和浮靡輕薄的艷體詩,則被摒棄于外??梢哉f,《文選》包羅了梁以前七、八百年間重要的文學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各體文學發展的基本輪廓,為后人研究梁以前文學提供了重要資料。此書也有不足,如分類嫌過于瑣碎,選篇也不盡恰當;有些偽作,如李陵《答蘇武書》,蘇、李贈答詩,晉人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序》,也混入其間;有的誤標序文,如漢武帝《秋風辭》、劉歆《移讓太常博士》題下注“并序”,其實序文乃史傳文字;有的誤標題目,如劉峻《重答劉秣陵詔書》并非
在古代,《文選》一書具有極為深廣的影響。唐代以詩賦取士,《文選》成為廣大士子學習詩賦的范本,至宋初甚至有“《文選》爛,秀才半”(陸游《老學庵筆記》)的諺語。對《文選》的注釋和研究,成為專門的學問,唐初即有“文選學”之稱?,F存最早的注本是唐高宗時李善的《文選注》,引書達一千七百余種,偏于詞語與典故出處注釋,而疏于注解文義。至玄宗時,有呂延祚將五臣(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文選》進表呈上,從此有《五臣注文選》的流傳。五臣注雖謬誤不少,“然其疏通文義,亦間有可采。唐人著述,傳世已稀,固不必竟廢之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自宋至清,研治《文選》者蜂起。
今存有唐寫本《文選集注》二十三卷、唐寫本李善注《文選》,均為敦煌殘卷,部分收入《鳴沙石室古籍叢殘》和《敦煌秘籍留真新編》,影印行世。最早刻本為北宋明道本(已殘)。《四部叢刊》以宋刻六臣注本影印,中華書局以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李善注本影印,較為常見。通行本為清嘉慶胡克家翻刻尤本(并附胡撰《文選考異》十卷),1977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斷句縮印出版。
上一篇:謝宣城集
下一篇:玉臺新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