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五卷。南朝齊謝朓撰。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靈運堂侄,人稱“小謝”。曾任宣城太守,又稱“謝宣城”。出身貴族,青年時代即以文學知名,是“竟陵八友”之一。十九歲為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九年(491)為荊州刺史,后調還京都,任新安王中軍記室,兼尚書殿中郎,又為驃騎諮議,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又掌中書詔誥。建武二年(495)出為宣城太守,后遷尚書吏部郎。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蕭遙光謀奪帝位,謝朓不預其謀,反遭誣陷,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
謝朓早期創作的詩歌,題材比較狹窄,除游宴應酬之外,多為詠物之作,如《詠風》、《詠竹》等。官荊州刺史以后,經歷了政治風波,詩歌創作有了新的開拓,不僅創作了大量山水詩,表現山川之美和自己的感受,還創作了諸如《賽敬亭山廟喜雨》、《賦貧民田》等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
謝朓的作品以山水詩為出色。他吸收了謝靈運創作中刻劃景物細致逼真的優點,克服其語言上平板晦澀的毛病,用詞清新華美,又明白流暢,同時他又能比較徹底地擺脫玄言詩的影響。他的作品有許多傳神的刻劃和新穎的意境,例如被人傳誦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以綺麗明媚景色反襯凄惋哀傷之情,具有優美的意境,其中“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一聯尤為出色,鐘嶸、李白等曾給予很高的評價。其詩造語清新雋永流暢和諧,對仗工整,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悅耳,體現了講究聲律、對偶的“永明體”新體詩的特點,這也是謝朓自己的“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的創作主張和審美觀點的生動體現。
謝朓還特別善于寫小詩,如《玉階怨》、《同王主簿有所思》、《王孫游》、《銅雀怨》、《金谷聚》等。這些詩大多遣詞自然,音調和諧,感情含蓄,能收到以小見大、尺幅千里的藝術效果。這些詩顯然是受南朝樂府的影響,藝術上更趨成熟。
謝朓是永明詩人的代表。在當時就享有盛名。他的五言詩已接近唐人近體詩,他關于聲律對仗和寫景狀物的技巧,對于唐代詩壇有著深刻的影響,對山水詩的發展貢獻尤大。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稱“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杜甫在《寄岑嘉州》中說:“謝朓每詩堪諷誦。”可見李杜對謝朓的評價都頗高。
謝朓的辭賦和散文,成就不如詩,但也有值得稱道的。現存的幾篇賦,如《思歸賦》、《游后園賦》、《高松賦》、《杜若賦》等,體制短小,聲律調協,富于抒情色彩。
《謝宣城集》原集十二卷,已散佚。至宋時存十卷,南宋樓炤取其前五卷賦、樂府、詩刻之,名《謝宣城詩集》,今有影印明依宋鈔本。又有明薛應旂、汪士賢刻本及張溥刻一卷本等。別有明正德間劉紹刻本,名《謝朓集》。清嘉慶間吳騫輯《拜經樓叢書》本《謝宣城詩集》五卷,校勘較精。今人郝立權有《謝宣城詩注》,注釋詳密,可供參考。
上一篇:鮑參軍集
下一篇: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