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新月社是一個組織松散、創作傾向復雜而影響較大的資產階級文學社團和流派。它的絕大多數成員是英美留學生,主要有徐志摩、胡適、聞一多、朱湘、梁實秋、陳源(西瀅)等,他們受西方唯美主義思潮的影響較深。其中,聞一多是新格律詩的倡導者,胡適、徐志摩、梁實秋、陳源等人后來是現代評論派的主要成員。
一九二三年,徐志摩等人為了“集合幾個人的力量,自編戲自演”而在北京成立新月社。該社因為是從“聚餐會”發展起來的,所以成員比較復雜,除了文人和開明的政客,還有銀行家和交際花等等,其中只有一部分人熱衷于戲劇活動。
一九二四年四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等人曾與之接觸。這年年底,徐志摩又辦起新月俱樂部。“新月”二字,就是從泰戈爾的《新月集》而來。
從一九二三至一九二五年底,是“新月派”的前期。前期的新月派是一個以編演新戲為主要活動內容的社團。
一九二五年十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鐫(刊)》。第二年四月一日至六月十日,他和聞一多、饒孟侃、劉夢葦、于賡虞等人就借《晨報》而創辦了《詩鐫》(即《晨報詩刊》),每逢星期四出一期,共出了十一期。之后,從這年的六月十七日至九月二十三日,徐志摩等人又在《晨報副刊》上連續辦了15期《劇刊》,但影響不大。
《詩鐫》的問世,使“新月派”的活動重心,由戲劇轉向詩歌;使它的組織成員,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徐志摩和聞一多的影響下,《詩鐫》努力于中國新格律詩的創作和藝術表現形式的探討,用自己的創作理論和實踐影響了當時的詩壇,形成了“新月詩派”的“方塊詩”(即“豆腐于詩”),從形式上影響和推動了中國新詩的發展與繁榮。
一九二七年春,徐志摩與胡適、梁實秋等在上海開辦新月書店。
一九二八年三月,徐志摩與聞一多、饒孟侃等人,又在上海創辦了《新月》月刊,這時,新月派就正式形成了。到一九三三年六月停刊為止,《新月》共出了四卷四十三期。創刊號上發表了徐志摩起草的《新月的態度》,提出了新月派的兩個創作原則:“不妨礙健康”、“不折辱尊嚴”。所謂“健康”,就是不能攻擊社會的黑暗,不要批評政治的腐敗;所謂“尊嚴”,就是要做出資產階級的紳士態度,不要寫無產階級的生活。之后,理論家梁實秋連續撰文鼓吹資產階級人性論。魯迅和馮乃超等左翼作家對這些理論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一九二九年四月,聞一多離開《新月》雜志,梁實秋、葉公超等參與編輯。該刊除文藝稿外,兼發政論。隨著編輯人員的時時更換,《新月》的思想內容就日趨反動,這是新月派的后期。
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日,在辦《新月》的同時,徐志摩、陳夢家、方瑋德、方令孺等人在上海又創辦了《詩刊》(季刊)。開始由徐志摩主編,后來由邵洵美接編,經新月書店發行。同年九月,陳夢家就從這個《詩刊》和《詩鐫》、《新月》上挑選了徐志摩、聞一多、饒孟侃、孫大雨、朱湘、邵洵美、方令孺、林徽音、方瑋德、梁鎮、卞之琳、俞大綱、沈祖牟、沈從文、楊子惠(世恩)、朱大枬、劉夢葦和他自己的新詩,共八十首,編了一本《新月詩選》。
新月派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主要是一個詩歌流派,故又稱為“新月詩派”。新月詩歌的思想內容既有帶進步性的,又有消極落后的。總的來說,帶進步性的詩歌是少數,如:聞一多的那些抒發愛國情思、揭露黑暗現實的詩篇,徐志摩早期那些有反封建的人道主義精神的詩作。大量的新月詩都存在以下毛病:題材范圍狹窄、多寫個人的悲歡,大都脫離社會現實、感情蒼白。有的發攄了人生的苦悶,有的唉嘆理想的破滅。總之,悲觀低回的情調相當濃厚,個別詩作還流于反動和色情。這些作品表現出了消極浪漫主義的傾向,其中還兼有形式主義、象征主義和唯美派、頹廢派的色彩。到新月派的后期,這些傾向尤為突出,對詩壇產生過不良的影響。
不過,新月詩派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貢獻。具體來說,就是對新格律詩的倡導和實踐。
“五四”以后,白話詩取代了舊體詩,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新詩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弊病:有的認為,只要“明白如話”,將散文分行排列就是新詩;有的認為,新詩的形式應“絕對自由”,讓感情任意流瀉而不受一點兒約束,結果將詩行隨意排列,不講韻律,既不上口,又不便于記誦。還有很多人機械模仿外國詩歌的形式格調,產生了嚴重的歐化傾向。為了反對詩壇上這些粗制濫造的現象,澄清新詩創作上的混亂,以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派詩人便積極提倡新詩格律化,強調白話新詩應注意“形式美”。
徐志摩在《詩刊弁言》里指出,應把詩當成一種藝術,它“與音樂與美術是同等性質的”。為了表現民族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詩歌必須要有“象樣的詩式”,只有“完美的形體才能表現完美的精神”。聞一多在《詩的格律》里提出了新詩格律化的具體主張。他說:“要在一種規定的格律之內出奇致勝”,會寫詩的人是“樂意戴著腳鐐跳舞”的,“新詩的格式是根據內容的精神制造的”、“層出不窮”的,是“相體裁衣”,是創新,而不是“復古”。為了提高新詩的藝術質量,他提出了詩要具備聽覺和視覺的素質,做到“三美”:建筑美(指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音樂美(指音節和諧鏗鏘),繪畫美(指講究詞藻的色彩),其中應以音樂美為主。饒孟侃在《新詩的音節》和《再論新詩的音節》中強調了格調、韻腳、節奏在新詩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他不僅反對詩不用韻,還主張詩要講究平仄。總之,他們不僅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而且還在創作實踐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當時形成了一個隊伍整齊、影響廣大的新格律詩派。他們的詩作,具有章法謹嚴、句式整飭、語言凝煉、音節鏘鏗、注重想象和比喻、構思奇妙、長于表達內心世界細微的感情、意境深沉等共同特點。具體來說,聞一多的《死水》(1928年1月)、徐志摩的《志摩的詩》(1928年8月)、和陳夢家編選的《新月詩選》(1931年9月)都是新月詩派的代表作。其中,最典型的篇目有聞一多的《死水》、朱湘的《有憶》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作品。
徐志摩(1896—1931),出身在浙江海寧縣的一個富商之家,從小泡在詩書禮教當中,能信筆寫出洋洋灑灑的駢文。一九一八年到美國學習銀行學、政治學。一九二○年轉赴英國學習政治經濟學,得碩士學位。一九二一年開始寫詩,深受十九世紀英國浪漫派詩人華滋渥斯、拜倫、雪萊、濟茲的影響,同時對王爾德的“唯美”論也很贊賞。一九二二年回國后,歷任北大、清華等校的教授,并開始在北京、上海各報發表新詩。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他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時,在濟南附近觸山而亡。十年之中,留下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和一些未結集的詩,同時還寫了不少有特色的散文。
徐志摩的詩中,有對軍閥混戰的諷刺(如《大帥》、《人變獸》、《太平景象》等),有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如《叫化合該》、《先生!先生!》、《蓋上幾張油紙》、《毒藥》、《蘇蘇》等),有對農工勞苦的同情(如《“這年頭活著不易”》、《廬山石工歌》等),有對理想光明和個性解放的追求(如《嬰兒》、《秋》、《天國的消息》、《翡冷翠的一夜》、《為要尋一顆明星》、《望月》、《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起造一座墻》等),有對自由愛情的歌頌(如《雪花的快樂》、《在那山道旁》、《天神似的英雄》,《你去》等),有對自然景物的贊美和對現實的厭惡與逃避(如《自剖》、《云游》、《月下雷峰影片》、《秋月》、《殘春》、《殘破》等),還有空虛頹廢情緒的流露(如《秋蟲》、《西窗》、《我不知道風——》)……
徐志摩的這些詩在章法(形式)上既講究“節的勻稱”,句子和音組的“均齊”,在詩行的字數和排列上,又有長短和高低的變化,能造成一種流動之感,可表現情緒的起伏疾徐。有全篇不分章節的(如《我等候你》、《翡冷翠的一夜》),也有兩行一節到一百五、六十行一節的(如《愛的靈感》),而《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等詩,則是幾十行一節和一行一節長短交錯的。
在體裁和格調上,徐志摩的詩也是多樣化的,如《偶然》、《消息》象古典格律詩,《落葉小唱》化用了民間小調的手法,《云游》卻似歐美流行的“商籟體”(即十四行詩),而《毒藥》、《白旗》、《嬰兒》等篇則采用了散文體。
徐志摩的詩很注意節奏感和旋律美,既注意了音組(也叫音步或頓)的整齊,又注意了韻律的鏗鏘和平仄和諧,還注意了語言的色彩和音響效果。有的詩兩行換韻,有的每節換韻,四行一節的詩除了采用我國傳統的偶句押韻法,還借鑒英國詩歌,采用了隨韻(AABB),交韻(ABAB);包韻(ABBA)和內韻(詩行中的字與該行尾或下行尾的字押韻)等多種格式。
徐志摩的詩,除了很注意外形的美、節奏的美和旋律的美,還很注意意境的美。他對自然的觀察細致入微,他善于抒情、狀物,善于捕捉形象,想象豐富、比喻新奇、構思精巧,使人感到他有著很深的音樂與美術修養和高度的藝術表現力(高度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聞一多(1899—1946),出身在湖北浠水的一個“世望家族,書香門第”,幼年即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一九一二年考進北京清華學校,開始寫舊詩。“五四”前后才寫新詩。“五四”時期曾積極參加愛國的學生運動,常在《清華周刊》上發表詩。一九二二年到美國學習美術,同時研究文學和戲劇,深受西方古典名著和浪漫主義作品的影響而成為一個浪漫主義的唯美派詩人。一九二二年他和梁實秋合著《冬夜草評篇》。一九二三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紅燭》,全詩反映了他的唯美傾向,但其中的《太陽吟》、《洗衣歌》、《憶菊》等詩反映了他的反帝愛國熱情。一九二五年回國后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并同徐志摩等人在《晨報》上主辦《詩鐫》。一九二七年在武漢北伐軍政治部任股長。這年秋后,任南京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一九二八年初,新月書店出版了他的詩集《死水》。同年三月參加新月社,和徐志摩、陳夢家、朱湘等人編輯《新月》雜志和《詩刊》,發表長詩《奇跡》。之后曾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的中文系主任,并致力于古典文學研究。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書。抗戰勝利后,因在昆明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游行,痛斥國民黨反動派,而于一九四六年七日十五日晚被特務暗殺。解放前后出版了《聞一多全集》和選集。
聞一多在一九二五年留美歸國后,在詩歌創作上和徐志摩有好些相似之處:寫過不少暴露軍閥黑暗統治、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作品,如《荒村》、《飛毛腿》、《死水》等;還寫過不少強烈要求個性解放、婚姻自由、反對封建制度和禮教的愛情詩;并極力在創作中追求形式美。不過,在“愛情至上”和“唯美主義”的傾向上,徐志摩是更為突出。
在美留學期間,聞一多寫過《孤雁》、《太陽吟》和《憶菊》等詩,表現了他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厭惡,對民族歧視的憤懣,對祖國和故鄉的熱愛與思戀。而在徐志摩的詩中,卻常流露出對歐美文明的羨慕、留戀和膜拜。
從總的來看,聞一多是個現實主義詩人,盡管他早期的有些詩歌脫離現實,有浪漫色彩,但從《紅燭》中的不少詩和《死水》中的大部分詩以及后來零星發表的《奇跡》、《教授頌》和《政治學家》等作品來看,詩人時時都站在愛國主義立場上,關注著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憎惡與抗議。而徐志摩在一九二七年后,隨著英美式共和國的幻想破滅,他就逐漸墮入了避世遁世的歧途,詩中充滿了頹廢、厭世、出世的情緒。
聞一多在倡導和實踐現代格律詩時,既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良傳統,又借鑒了歐美詩歌的長處。聞詩(以《死水》集為代表)兼采中外詩歌之長,而徐詩則有些歐化,他對英國唯美派詩人詩作是崇拜與模仿的。
聞一多針對當時新詩界不重視格律的傾向,從藝術美與自然美的關系上論證了詩必須有格律。《死水》便是他創造新格律詩的成功實踐: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僅舉這首詩的前三段就可以看出,它的外形四四方方(每段四行,每行九字),具有“建筑美”,給人的“視覺”以整齊勻稱之感;它的音節也很勻整,每句都由四個音組組成,都是由一個三音節和三個二音節,即三字頓和二字頓參差排列,每段都是二、四行押韻,一段換一韻,韻腳自然;在詞匯上講究色彩的映襯(如綠酒、白沫),比喻既奇特又貼切(如銅綠的“翡翠”、鐵銹的“桃花”)等,因此它又具有“音樂美”和“繪畫美”。不過,《死水》雖然音調和諧,既有規律又富有變化,但比起徐志摩的詩來(如《為要尋一個明星》:“我沖入這綿綿的昏夜/為要尋一個明星”,又如《再別康橋》),“音樂美”就略微弱一點:徐詩句子平仄聲錯落安排,起伏跌宕,讀來鏗鏘;而聞詩的平聲和仄聲過份集中,讀來就有點死板。但《死水》的比喻奇特、想象豐富、語言精煉、構思巧妙、意境深刻,具有含蓄、凝重、深沉的風格,因此《死水》就不僅是聞一多的,也是新月派的新格律詩的典型代表。
朱湘(1904—1933),字子沅。一九一九年考進清華學校,一九二四年因抵制校方嚴格的生活制度而被開除。一九二五年夏在適存中學教書。當時他和孫大雨、饒孟侃、楊世恩同住在西單梯子胡同,每天做詩寫文。因他才華橫溢,于一九二六年秋被校方召回清華復學一年。一九二七年八月赴美留學。一九二九年九月返國后任安徽大學外文系主任。一九三二年辭職。由于他一生憤世嫉俗、落落寡合,加上失業的痛苦和生活的折磨,終于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五日投江自殺。他在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豐富的遺產,有:詩集《夏天》、《草莽集》、《石門集》、《永言集》,還有譯詩《番石榴集》和散文集、書信集。
朱湘的代表作是《草莽集》和《石門集》。他前期的詩(指《草莽集》)、愛借古典的題材和場面來抒情寫夢(如《曉朝曲》、《昭君出塞》、《王嬌》等),從意境、情趣到格調,都受了中國古典詩詞和民歌的影響(如《采蓮曲》可以看出是受了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他在后期多用西洋的詩體和格律來傾吐人生的感嘆(主要見于《石門集》)。赴美留學歸來后,西方文學對他的影響很大,在他創作中處處可見:有回環調、巴俚曲、商籟體(十四行英體和意體)、散文詩、詩劇等等,這些都是外來形式,和前期詩歌的格調形成鮮明的對照。
朱湘的詩“重格律形式,詩句精煉有力,鏗鏘可誦,不茍且,不草率,尤不喜堆砌……莊肅嚴峻,富于人生哲學的觀念,字少意遠,蘊藏甚深……”(見柳無忌《我所認識的子沅》),在字鍛句琢上和聞一多特別相似,但他作品中的凄苦和憂憤,卻是新月派中其他人所少有的。
朱湘的《有憶》做到了“三美”:每段都是第一句六字,二、三、四句七字;二、四句押韻,體現了建筑美和音樂美;在“路燈亮著微紅,/蒼鷹飛下了城蝶,/在暮煙的白被中,/紫色的鐘山安歇”這段中,紅、蒼、白、紫四色交織,還體現了繪畫美,可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新小說派文學
下一篇:性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