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分別而言,圣與賢又各有所指。圣指最高道德和最高智慧,無所不通即謂之圣,所以有“神圣”一語。儒家典籍中泛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為圣人。在這些圣人中,除了孔子,都是“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的王者,于是后代儒家就把孔子封為“有其德而無其位”的“素王”。不過,“圣人”并非儒教專有名詞,佛道二教把佛祖、上仙也尊為“圣人”,后代的皇帝也被臣下尊稱為“圣人”,同時還派生出一系列皇帝的專用術語:圣旨、圣諭、圣明、圣武,等等。賢的層次比圣低一級,原指德才并美,所以在古代,“賢”便成為取士的標準。孔子主張“舉賢才”,墨子主張“尚賢”,在諸侯力政的戰國時代,“任人唯賢”、“禮賢下士”是贊美君主的套語。顯然,這個“賢”也不是儒教倫理的專有名詞,而更多的是泛指人的才能,即“賢能”。總之,王者或教主稱“圣”,其他人等則稱“賢”。“圣賢”合稱,才成為儒教的專有名詞,一方面指孔子及其他儒家代表人物,如顏淵、曾參、孟軻、荀卿、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另一方面又指一種人生境界,即道德完美的境界。但超凡人圣絕非易事,如孔子雖被后代尊為“至圣”,但他自己卻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又說:“如圣與仁,則我豈敢?”可見在孔子心目中,“圣”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孟子也說:“圣者,人倫之至也。”孔子之后,儒家后學更無人敢以“圣人”自許,只以“賢者”或“圣賢之徒”相稱,而一般民眾則永遠與“圣賢”無緣。直到禪宗“人人皆能成佛”的許諾征服廣大民眾甚至迷住士林中人之后,儒教才將“圣賢”的標準降低,說是“人皆可以為圣賢”,只要一心向善,就達到了“圣賢”的境界。這樣一來,“圣賢”又貶值了,以致有“滿街都是圣賢”的笑話。
上一篇:什么是《氣節》
下一篇:什么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