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韻》的主要內容,《廣韻》導讀
《廣韻》全名 《大宋重修廣韻》,是中國古代的重要韻書。宋陳彭年、丘雍等編,成書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主要版本有清張氏澤存堂本,中國書店1982年影印出版;《古逸叢書》覆宋本;涵芬樓覆宋巾箱本;《楝亭五種》本; 《古逸叢書》覆元泰定本; 《小學匯函》內府本,前四種為詳注本,后二種為元人刪削而成的簡注本,以詳注本為善。
陳彭年(961—1017),字永年,宋南城(今屬江西省)人。雍熙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合作者丘雍生卒年月及事跡無考。
自 《切韻》問世以后,從唐至五代,人們相繼做過一些韻書,如 《刊謬補缺切韻》、《唐韻》、《廣切韻》、《廣唐韻》等,但都是就 《切韻》作部分增訂修改。宋景德四年(1007),因舊本偏旁差訛,傳寫漏落,注解未備,朝廷乃命重修。同年崇文院上校定《切韻》五卷,依例頒行,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大宋重修廣韻》。前此,宋太平興國二年 (977) 至端拱二年(989),句中正等曾奉詔編纂 《雍熙廣韻》100卷。因《雍熙廣韻》 修訂在前,故陳彭年、丘雍之修訂名曰“重修”。
《廣韻》共5卷,平聲因字多分上、下兩卷,上、去、入聲各一卷。收字26194,較陸法言《切韻》增加14036字,注文191692字,也較陸書為詳。全書分206韻,其中193韻從陸氏 《切韻》而來,2韻 (儼韻、釅韻) 從《王韻》而來,11韻 (諄、準、稕、術、桓、緩、換、末、戈、果、過韻) 采自天寶本 《唐韻》。206韻包括平聲57韻(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和入聲34韻。全書平、上、去、入韻數不等,是因為去聲祭、泰、夬、廢四韻沒有平、上、入聲相配,冬韻、臻韻的上聲因字少而附入腫韻、隱韻,臻韻的去聲僅1字,附入焮韻,痕韻的入聲因字少而附入沒韻,沒有單獨列出韻目來。206韻韻目的排列次序,則采自李舟 《切韻》。
《廣韻》相應的平、上、去、入聲各韻之間,具有相承相類的關系,如東、董、送、屋四韻、東、董、送三韻包含的韻母相同,僅聲調有別,而這三韻與屋韻韻頭、韻腹相同,韻尾相類。因此,《廣韻》雖有206韻,如不計聲調,便只有61韻。《廣韻》韻部為詩歌押韻而分,詩歌押韻不計韻頭,只求韻腹和韻尾相同,因此,《廣韻》的一個韻部可能包含一個、兩個、三個甚至四個以上韻母。這樣61韻實際包含的韻母有110多個。
《廣韻》韻目下注有同用、獨用之例,同用即相近的幾個韻作詩押韻時可以通用,獨用則不能與他韻通用。唐封演 《聞見記》曾云: “隋朝陸法言與顏、魏諸公定南北音,撰為 《切韻》,……先、仙、刪、山之類分為別韻,屬文之士共苦其苛細。國初,許敬宗等詳議,以其韻窄,奏合用之。”為此,有人認為同用之例的形成是由于韻窄,實際并非如此。如支韻,400字左右,可謂大韻,卻與脂、之韻同用;微韻才100多字,是小韻,卻為獨用。所以同用、獨用之例,應與當時實際語音有關。不過今本 《廣韻》同用、獨用之例有所訛亂,戴震曾有《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較為可信,為音韻學家所遵用,所以現在一般音韻學著作所列 《廣韻》韻目表,與 《廣韻》原書韻目表略有差異。
《廣韻》雖然作于宋代,但由于繼承了 《切韻》、《唐韻》的音系和反切,而 《切韻》、《唐韻》等韻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未被發現,所以《廣韻》很自然地成為研究漢語中古音的重要材料。陳澧作《切韻考》、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研究中國隋唐古音,依據的都是《廣韻》。不僅如此,《廣韻》的價值還在于它是上溯漢語上古音的必經橋梁,下推漢語近代音的必由之路。此外,漢語現代方言的研究,也往往需要借用《廣韻》的聲韻系統來做方音的尋根溯源、方音之間的特征比較等工作。
《廣韻》的收字、訓解十分詳盡,因此可以說此書又是一部按韻編排的字典。清潘耒曾云:“此書之作,不專為韻也。取《說文》、《字林》、《玉篇》所有之字而畢載之,而增益其未備,厘正其字體,欲使學者一覽而聲音、文字包舉無遺。”“凡經史子志、九流百家、僻書隱籍,無不摭采”,“不惟學者可以廣異聞,資多識,而《世本》、《姓苑》、《百家譜》、《英賢傳》、《續漢書》、《魏略》、《三輔決錄》等古書數十種不存于今者,賴其征引,班班可見,有功于載籍亦大矣。” ( 《重刊古本〈廣韻〉 序》)
《廣韻》收集的內容較多,對學術研究來說,固然是一個優點,但對一般人來說,卻太繁瑣了。如東韻“公”字下,所載古代姓氏人名多達七百余字,其中稱東宮得臣為齊大夫等,亦多紕繆。《廣韻》還收有很多冷僻之字,一般人更無用處。為此,宋戚綸等曾奉皇帝之命,編寫過一部《景德韻略》,內容省減甚多。
參考文獻
- 1. 陳澧: 《切韻考》,成都書局,1929
- 中國書店影印本。1984。
- 2.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商務印書館,1940。
- 3. 張世祿: 《廣韻研究》,商務印書館,1933。
上一篇:《廣雅書局叢書》的主要內容,《廣雅書局叢書》導讀
下一篇:《庚子國變記》的主要內容,《庚子國變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