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馀的名稱出現較晚。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一謂“詩馀名義緣起,始見于王灼《碧雞漫志》”。然今本不見“詩馀”二字。最早見于南宋詞人朱翌(1097—1167)的詞集《灊山詩馀》和仲并的《浮山詩馀》。但二書無宋代刻本,恐為后人抄刻時添加。在宋人文獻中記載較早的是南宋初期廖行之的《省齋詩馀》,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毛幵的《樵隱詩馀》,有乾道三年(1167)王木叔序。此外,編成于慶元年間(1195—1200)的王楙《野客叢書》,已引用《草堂詩馀》,還有楊冠卿寫過《群公詩馀》序。以上表明南宋時期“詩馀”的名稱已廣泛流行。迨至明代,張綖撰《詩馀圖譜》,從此“詩馀”作為詞的別名而為后世沿用。然詞家理解不一,頗有紛爭,或謂詞是詩之馀緒,或謂出于唐人絕句之變格。如明俞彥《爰園詞話》云:“詞何以名詩馀,詩亡然后詞作,故曰馀也。”清宋翔鳳《樂府馀論》說:“謂之馀者,以詞起于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并謂“詞實詩之馀,遂名曰詩馀”。這些并不完全符合詞的產生與演變過程。清汪森《詞綜序》中說:“古詩之于樂府,近體之于詞,分鑣并騁,非有先后,謂詩降于詞,以詞為詩馀,殆非通論。”前人解釋雖有不同,但多數詞家仍把“詩馀”作為詞的又一名稱。
上一篇:什么是詞的闋
下一篇:什么是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