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頭與璧俱還
【出典】 《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王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于是(趙)王召見……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秦)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舍相如廣成傳。相如……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秦王)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釋義】 戰國時,秦昭王想得到趙國的和氏璧,假稱以十五城換取。趙惠文王派藺相如持璧赴秦。他見秦王無意給城,表示要“頭今與璧俱碎于柱”,揭露了秦王的騙局,完璧歸趙。后世用作使節不辱使命,勝利返國的典故。
【例句】 街畔小兒拍笑,馬上是翁矍鑠,頭與璧俱還。(劉克莊《水調歌頭·喜歸》2592)這里活用本典,以藺相如離秦返趙比擬自己解任離廣州的喜悅心情。
上一篇:典故《外甥似舅》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頭戴九》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