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營造出詩詞作品的美好意境呢?這就是我們在創作中應該掌握和運用的營造意境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比、興。所謂“賦”,就是直接敘述、描寫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一般是以具體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事物。所謂“興”,就是即物起興,即一首詩詞想要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卻不是直奔主題,而是首先從別的事物寫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寫的對象上去。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具體、形象,以比、興為上。賦多陷于平板,比、興多流于晦澀,所以在詩詞創作中多為結合起來用。
(1)賦。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杜甫詩中的許多名篇都是采用賦法,如敘事詩《新安吏》《石壕吏》《垂老別》《無家別》等都是通過直接的敘述使情景再現;但是賦法并不僅僅用于敘事,如《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該詩用鋪陳的手法,既敘事,又抒情。又如李白《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該詩將引起他思鄉之情的月景直接描述出來。這種情景具有典型性,能夠喚起人們相同的體驗。
(2)比。關于“比”,古人有一些言簡意明的定義。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是詩詞創作的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運用得最早、最廣泛的形象思維的一種藝術方法。
古典詩詞中的比喻和比擬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全詩所描繪的中心形象只是一種譬喻。不是詩人真正歌詠的對象,而是用以打比方來表意說理。如唐代詩人張籍《猛虎行》:“山南山北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年年養子在空谷,雌雄上下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五陵少年不敢射,空來林下看行跡。”這首詩刻畫了猛虎的形象,描繪猛虎如入無人之境兇殘叼取牲畜的圖景。但是詩人真正的用意不在寫虎,而是借寫虎的兇殘來比喻和影射無惡不作的土豪和酷吏。二是作為修辭手段運用的比喻。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著,只有用具象來比喻,才會給人以明晰的印象。如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這首詩中用了兩個比喻,一說愁生白發,白發竟然有三千丈;二是說白發如秋霜,對鏡觸目驚心,為壯志未酬卻人已衰老而無限感嘆。
凡是成功的比喻,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從日常生活中選擇人們所熟知的事物作喻體。凡是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貼切生動的。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美好的形象用于歌頌,丑惡的形象用于抨擊或諷刺。比喻不能總是那么幾個固有的形象,要依據不同時代的不同特征,準確地選取新的、帶有普遍性的喻體,才會產生藝術感染力。
(3)興。朱熹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所以,興的意義一是為了引起下文的開始之辭,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所謂引起下文之辭。興,往往是一種發端(即啟發、啟動)兼隱喻,最早起于民歌。例如《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前兩句就是興。詩人觸景生情,因物起興,由關雎在河洲上相對鳴叫作為詩的開頭,引起所要吟詠的下文。所謂“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先言的“他物”,即起興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觸發詩人展開豐富聯想的起點。
“起興”,是詩人通過客觀景觀的觸發和媒介作用,從而引起聯想和想象,進入形象思維的過程。想象總得有個起點,聯想也得有個契機,這起點和契機就是“興”。興只是詩的開端,它是最初觸發詩人情感的客觀事物。有的興與下文意義相聯系,有的則與下文沒有直接的聯系(沒有聯系的興主要表現在民歌中),只是起個發端起情和定韻的作用。在詩詞創作中,多數的興是與下文有聯系的或是兼有比喻作用的。
上一篇:如何煉字
下一篇:如何在創作中運用詩詞的藝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