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二疏辭官
典源出處 《漢書 ·疏廣傳》:“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也。少好學(xué),明 《春秋》,家居教授,學(xué)者自遠方至。征為博士太中大夫。……徙為太傅。廣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賢良舉為太子家令。受好禮恭謹,敏而有辭。……拜受為少傅。……太子每朝,因進見,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為師傅,朝廷以為榮。在位五歲,皇太子年十二,通 《論語》、《孝經(jīng)》。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后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guān),歸老故鄉(xiāng),以壽命終,不亦善乎?’受叩頭曰:‘從大人議。’即日父子俱移病。滿三月賜告,廣遂稱篤,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shè)祖道,供張東都門外,送者車數(shù)百輛,辭決而去。及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或嘆息為之下泣。”
釋義用法 漢疏廣與其兄之子疏受并為太子太傅、少傅,二人同日稱病引退,回歸故里,世人稱其賢。后用此典譽不留戀祿位,及時隱退。
用典形式
【二賢】 北周 ·庾信:“洛陽征五隱,東都別二賢。”
【二疏】 唐 ·李白:“達士遺天地,東門有二疏。”唐·吳筠:“二疏返海濱,蔣詡歸林園。”唐·杜甫:“敢忘二疏歸,痛迫蘇耽井。”
【兩疏】 宋 ·蘇軾:“白發(fā)歸心憑說與,古來誰似兩疏賢。”宋·陳師道:“兩疏父子共含香,不獨家榮國有光。”
【疏還】 明 ·何景明:“疏還念知止,莊論持達生。”
【二疏志】 清·程可則:“漢時二疏志,千載稱大賢。”
【疏廣餞】 南朝陳·顧野王:“東門疏廣餞,北闕董賢家。”
【疏受意】 宋·蘇軾:“東海莫懷疏受意,西風(fēng)幸免庾公塵。”
【父子?xùn)|歸】 宋·黃庭堅:“更懷父子?xùn)|歸得,手種江頭柳十尋。”
【東宮二傅】 元·張憲:“東都門外古今稀,東宮二傅同日歸。”
【疏受辭榮】 唐·李紳:“淮陽效理空多病,疏受辭榮豈戀班。”
【疏家父子】 唐·顧況:“疏家父子錯掛冠,梁鴻夫妻虛適越。”
【疏傅不朝】 唐·白居易:“疏傅不朝懸組綬,尚平無累畢婚姻。”
【早退不如疏】 宋·蘇軾:“生還粗勝虞,早退不如疏。”
【棄官歸東海】 宋·蘇軾:“棄官縱未歸東海,罷郡猶堪作水衡。”
上一篇:詩詞典故《二桃殺三士》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從事督郵》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