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簡介|介紹|概況
書名。法家的重要著作。全書五十五篇,大部分是戰國韓非自著,少數篇章為后人增補或由他書竄入。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說:“《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并將其列為“法家”。漢王充《論衡·非韓篇》說:“韓子之術,明法尚功。賢,無益于國不加賞;不肖,無害于治不施罰。責功重賞,任刑用誅。故其論儒也,謂之‘不耕而食’,比之于一蠢,論有益與無益也。……夫韓子所尚者,法度也。人為善,法度賞之;惡,法度罰之。雖不聞善惡于外,善惡有所制矣。”今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說:“韓非吸取了老子、稷下唯物派和荀子的自然觀,把法家的唯物主義思想更加充實起來。他也綜合了以前法家的社會政治思想,提出了一個具有一定的唯物主義因素的歷史觀,以為社會政治改革的理論依據。他的哲學和社會思想是先秦法家思想的總結”;“他的學說標志著古代奴隸制的終結和封建勢力的勝利,集中地反映了戰國末年即將到來封建統一大帝國的要求。”郭沫若認為:嚴格地說,韓非應該稱為“法術家”,“在秦以前,法與術有別,《韓非》書《定法篇》言‘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韓非則兼而有之”;韓非個人在思想上的成就,最重要的似乎是在把老子的形而上觀,接上了墨子的政治獨裁的這一點。他把墨子的尊天明鬼,兼愛尚賢,揚棄了,而特別把尚同、非命、非樂、非儒的一部分發展到了極端。非命是主張強力疾作的,《韓非》全書是對于力的謳歌。”(《十批判書·韓非子的批判》)今人張少康《先秦諸子的文藝觀》說:“韓非的文藝思想,從批判儒家的《詩》、《書》、《禮》、《樂》來說,和商鞅有比較一致的地方”,“他認為儒家的文學和游俠的武術,都是違反‘法治’原則的,是導致國家混亂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堅決反對仁義之說,不用文學之士”,“韓非是主張‘法治’,而反對儒家的‘德治’的。在儒家學說中,文藝(詩和樂)是進行‘德治’的重要手段。所以,韓非就把文藝看作破壞‘法治’的東西而加以反對”,“韓非文藝思想的核心,是強調文藝應該以功用為標準,要以能否對‘法治’起作用來衡量’;“韓非從‘以功用為之的彀’的文藝思想出發。在對待文藝的內容和形式關系上,是重視內容而不大講究形式之美的,是重質而不重文的……片面地追求形式之美,形式不能為內容服務,這是不對的。韓非反對這種傾向是正確的,它對后代反對形式主義文風曾起了積極作用。但是,韓非沒有看到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完全否定形式美的作用,對文學藝術的發展是不利的。”《韓非子》一書的主要內容在于闡述韓非的刑名法術之學。韓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他綜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術”治、慎到的“勢”治而加以發展,主張因時制宜,強調法治和君主集權,提出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統治之策,對后世影響很大。該書在寫作上總的特點是:邏輯嚴密,議論透辟,鋒芒犀利,深刻明切,具有嚴峻峭拔的風格;善于運用寓言故事來闡明事理,形象生動,切中要害,讀之頗有刻骨銘心之感,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行的注本有:清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今人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今人梁啟雄的《韓非子淺解》等。
上一篇:《青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魯仲連遺燕將書》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