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去形得情》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吏呼二語,便當數十言。文章家所云要會,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七引陸時雍語)
【詩例】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看門。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解析】
陸時雍評點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稱之為“去形得情”、“去情得神”,這涉及到中國古代文論中的 “形神”、“言意”之辨。具體地說,無論寫人、寫物還是寫景,不能拘泥于對外形的摹寫,而應寫出其中的“意”、“神”。《石壕吏》寫唐朝為補充兵力的不足,縣吏下鄉強行拉人,連老嫗都不能幸免。作者沒有詳細敘述官吏搜查逼問、百姓雞犬不寧的整個過程(即所謂“去形”),而是通過“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將官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強橫氣勢,老婦孤弱無助、任人宰割的悲苦情態寫得非常傳神,其中的 “呼”、“怒”與“啼”、“苦”等字,尤為點睛之筆,再加上兩個“一何”,作者強烈的愛憎之情便寓于客觀描寫之中。這就是所謂“得情”、“得神”。筆墨簡約凝練而形象如在目前,不著一情感詞語而愛憎之情分明,正是得益于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法。
關于“言意”、“形神”問題的基本理論,源于莊子的哲學思想。“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莊子·天道》),是說語詞符號無法表達“意”的精髓,因此應該“得魚忘筌”、“得意忘言”。這就要求在藝術創作中,寫人寫物不可拘執于形似,不為語言藩籬所束縛,而應“寫其形,必傳其神,必寫其心”(陳郁《藏一腴話》),應“含不盡之情,見于言外”,這也就是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意。杜甫正是擺脫了“吏夜捉人”客觀場面的實際描繪,從“意”、“神”入手,因而才以一馭萬,給人以豐富的聯想。懂得去形得情的藝術原理,我們也就能理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強大魅力,“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沒有形態的描寫,卻感受到作者前瞻后顧的神態,胸懷天下,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如大潮澎湃。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因境抒情》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好似無情》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