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撫今托古》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過去為古,現在為今,即古即今,亦今亦古,此等詩須寫得又纏綿,又感慨,使人讀之有俯仰古今、悠然神往之概,方為上乘……首聯從去年說起,而著力全在一“憶”字;第二聯追述去年朝儀之盛;第三聯一句是虛寫,一句是實寫; 末聯方拍到此日,由今懷古,無限凄涼。(劉公坡《學詩百法》)
【詩例】
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 (其二)
憶昨逍遙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龍顏。
麒麟不動爐煙上,孔雀徐開扇影還。
玉幾由來天北極,朱衣只在殿中間。
孤臣此日腸堪斷,愁對寒云雪滿山。
【解析】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冒險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五月,被任命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品位極低,卻又相當重要的諫官,是當時所謂皇帝的“近臣”。但任職不久,便因上疏營救房琯的罷相,觸怒了肅宗,多虧張鎬援救,方免于死。這年閏八月,肅宗特許杜甫回鄜州探親,實際上是有意疏遠他。這年九月,唐官軍收復長安,十一月杜甫攜家到達長安,仍任左拾遺。他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件的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管理地方的祭祀、學校、選舉這一類的文教工作。《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就是杜甫于這年十一月在華州所寫的。這里列舉的是其二。“至日”,指冬至、夏至,此處指冬至。“北省”,唐代稱門下省、中書省為北省,稱尚書省為南省。閣老,李肇《國史補》曰:“宰相相呼為元老,兩省相呼為閣老。”“兩院”,謂拾遺、補闕。
詩的首聯“憶昨逍遙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龍顏”,從去年至日說起。詩人回憶起去年的今日,他正擔任左拾遺,優游自得地掌管供奉諷諫,侍候在皇帝身邊。“憶昨”二字,直貫三聯,是為章法骨子。頷聯“麒麟不動爐煙上,孔雀徐開扇影還”,進一步回憶大朝會時的盛況。據《晉禮儀》載:“大朝會即鎮宮階以金鍍九尺麒麟香爐。”又據《新唐書·儀衛志》載:“朝日殿上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宰相兩省官對班于香案前,百官班于殿庭,扇合,皇帝升御座,內謁承旨喚仗。”朝會時,孔雀扇一百五十有六,分居左右。這一聯是說,麒麟香爐上的麒麟不動而爐內的香煙往上升騰,皇帝初升御座則合扇,既升座則羽扇兩開而影還左右。
頸聯“玉幾由來天北極,朱衣只在殿中間”,承上起下,繼寫大朝會時皇帝的威嚴。據《西京雜記》載:“漢制:天子玉幾,冬則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幾。”“玉幾”,此代指皇帝。“朱衣”,古代緋色的公服,因亦指穿這種公服的職位,唐宋四品、五品的官員穿緋色公服。這一聯是說,皇帝儼居天上,難以近瞻,而官班故人總在殿中。以上三聯追憶去年至日早朝之事,屬于憶昔。
尾聯“孤臣此日腸堪斷,愁對寒云雪滿山”,方拍到“此日”,屬于敘今。詩人從皇帝的侍臣出為州縣官吏,內心既抑郁不平,又不勝留戀。在《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一詩中,他就說過:“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在這首詩中,他追憶去歲朝儀,如今遠在華州,不得參與朝賀而懷戀之,故有腸斷之嘆。他來到華州,“簿書何急來相仍”,“晚來幽獨恐傷神”,“無路從容陪語笑,有時顛倒著衣裳”。末句“愁對寒云雪滿山”,正是寫他這種心意迷亂、窮愁寂寞的心緒。此句以寫景作結,將“云氣”與次聯的 “爐煙”互映,頗為高絕。
全詩寫此日憶昨,由今懷古,但寫法上卻采用倒敘法,由古及今。詩人對去歲朝儀的眷戀及故主的思念,對今日趨走華州的腸斷之嘆,寫得既纏綿,又感慨;折筆峭勁,極大神力,給人以俯仰古今,悠然神往之概。在詩中,詩人還將時間意象與空間意象穿插交錯地加以表現,時間——由去歲至日到今年至日; 空間——由 “逍遙供奉班”的長安到“寒云雪滿山”的華州。隨著這時空意象的變化,透露出詩人生平際遇的驟變與百憂交集的情態。在詩歌創作中,藝術的時間和空間是藝術形象賴以存在的基本形式,如果詩人采用“撫今托古”等表現方法,對現實時空進行審美創造,巧妙調動時空意象,使之相互交融,就能大大增加詩的容量、加深詩的思想深度、擴大詩的境界。這正是撫今托古的審美效應。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代之抒情》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吊古抒懷》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