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集·樂府詩集
上古至唐五代樂府歌詩的總集。關于編者郭茂倩,人們所知甚少,連生年都難以確定,一說他是北宋人,一說是南宋人。《樂府詩集》不是普及讀物,而是供專家參考的文獻匯編。全書一百卷,幾乎網羅了宋代以前全部的樂府歌詩,包括宮廷樂歌、朝廷樂歌、文人歌詩以及歷代民間的歌謠和歌曲。分為十二大類: 一、郊廟歌辭,祭祀天地祖宗的宗教樂歌; 二、燕射歌辭,宴會賓射典禮上用的樂歌; 三、鼓吹曲辭,用短簫鐃鼓伴奏的軍樂; 四、橫吹曲辭,用鼓角在馬上吹奏的軍樂; 五、相和歌辭,用絲竹伴奏的樂歌; 六、清商曲辭,源于江南的樂歌; 七、舞曲歌辭,郊廟、宴會、朝饗所用舞蹈的樂歌; 八、琴曲歌辭,用琴伴奏的樂歌; 九、雜曲歌辭,音樂上難以歸類的樂歌; 十,近代曲辭,隋唐五代新興的 “流行歌曲”,如后代所謂的 “詞”; 十一、雜歌謠辭,歷代的歌謠; 十二、新樂府辭,唐五代詩人自擬新題創作不入樂的篇章。每一大類下又按曲調分為若干小類。編者對每一大類的音樂特征以及每種曲調的來源,都有解題和說明,這對普通讀者來說,也許沒有多大用處,但對研究者卻是功德無量,我們今天對樂府歌詩源流的了解,主要就來自于這些題解和說明。如 “相和歌辭”下說明: “《宋書·樂志》 曰: ‘相和,漢舊曲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唐書·樂志》 曰: ‘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曲之遺聲,漢世謂之三調。又有楚調、側調。楚調者,漢房中樂也。高帝樂楚聲,故房中樂皆楚聲也。側調者,生于楚調,與前三調總謂之相和調。’”又在 “楚調” 下說明: “楚調曲有《白頭吟行》、《泰山吟行》、《梁甫吟行》、《怨詩行》,其器有笙、笛弄、節、琴、箏、琵琶、瑟七種。” 然后,《白頭吟》 題解:“《西京雜記》 曰: ‘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 《白頭吟》 以自絕,相如乃止。’……一說云: 《白頭吟》疾人相知,以新間舊,不能至于白首,故以為名。” 這就將 “相和歌辭” 的音樂特點和樂府古題 《白頭吟》 的來源,都交待得一清二楚。最后依次錄下由漢至唐代以 《白頭吟》為題的樂府歌詩,如唐代劉希夷的名篇: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須憐半死白頭翁……” 這就是 《樂府詩集》為研究者稱道的原因。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中國佛教
下一篇:禮俗學·禮制·五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