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炮炙論》的主要內容,《雷公炮炙論》導讀
《雷公炮炙論》是中藥炮炙著作。雷敩著。撰年不詳。原書在元代以后即失傳,其內容散見于歷代各家本草著作中,其中以《證類本草》 一書載錄最詳。現存版本均為輯本。最早的輯本是清張驥輯的1932年成都義生堂刊本。近有尚志鈞輯《雷公炮炙論》 (1983年油印)、1986年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出版王興法輯校的《雷公炮炙論》 行世。
作者雷敩的生活年代至今仍有爭議。通行的意見認為雷氏為南北朝劉宋(420—479)人。根據主要是宋趙希弁謂:“雷公炮炙三卷,古宋雷敩撰,胡洽重定”。胡洽之名見于《肘后方》及劉敬叔的《異苑》,故雷敩當在胡洽之前的劉宋時代。另 一種意見雷氏為隋代(581—612)人,北宋著名學者蘇頌即持這種意見。根據敦煌出土的《五臟論》記有“雷公妙典,咸述炮炙”,可證該書為唐以前炮炙專著。
書凡三卷,共收藥300味。書名“炮炙”,但文中多稱制藥為“修”、“修事”、修合”等。書中論述了中藥炮炙前后真偽優劣藥材的選擇、修治和切制,文武火候的掌握,醪醯輔料的取舍,操作工藝的流程,中藥飲片的貯存以及炮炙作用、注意事項等。其中涉及的炮炙方法,有炮法、炙法、焙法、煨法、蒸法、煮法、去蘆、去足、制霜、制膏、酒制、蜜制、藥汁制等。大部分炮炙方法的目的是為了解除藥物的毒性,防止變性以保持療效,緩和藥物作用、防腐便于貯藏或有利于加工粉碎。許多方法仍在使用。并被證明具有相當科學的根據。如巴豆用麻油并酒煮研膏的制法,可使巴豆油溶于麻油中,以便控制劑量。減輕巴豆的烈性。同時經加熱油煮后,使巴豆中含有的能溶血和導致組織壞死的毒性蛋白質變性。現在用巴豆制成的霜劑就是基于上述原則。他如莨菪、吳茱萸等含生物堿成分的藥物用醋處理,可以使生物堿成鹽,增大其溶解度,有助于藥性的發揮。
本書系統地總結了5世紀以前的中藥采集修治、加工炮炙方法,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中藥炮炙專著。后世本草著作中有關炮制修事項下的炮、熬、煮、炙,多引據于該書,并奉為準則,一直沿用至今。宋唐慎微將本書大部分內容納入其《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一書,所選藥物達234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輯錄有254種;清張驥錄的《雷公炮炙論》,搜采內容更為詳細。并仍依據《本經》 上中下三品體例,分為3卷,以復原書舊貌,由于本書在歷史上的影響。后世許多制藥書,常以“雷公”或“炮炙”命名。甚至有人將后世出現的一些炮制方法,也托名“雷公”。如所謂的“雷公炮炙十七法”,實際上是后世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發展起來的。本書是學習和研究中藥炮炙的重要參考書。此外,由于本書尚有植物形態、生藥鑒別和經驗良方等內容,故對中醫藥人員均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受時代影響,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藥物的炮制過于繁瑣而不切實用,有些內容近于荒誕等,需要在閱讀時加以注意。
參考文獻
- 1. 王興法輯校:《雷公炮炙論》,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6。
- 2.薛愚:《中國藥學史料》,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 3. 尚志鈞等:《歷代中藥文獻精華》,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上一篇:《難經》的主要內容,《難經》導讀
下一篇:《雷峰塔》的主要內容,《雷峰塔》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