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評價|簡介|文學主要成就|作品風格
現在的元曲研究,一般認為元散曲可分為豪放和清麗兩派。豪放派以馬致遠為首,清麗派以張可久為首。
張可久(1279—約1354),字小山。又有說他名小山,字可久或字伯遠的。慶元(今浙江寧波)人。貫云石為張可久的《今樂府》作序,說他“以儒家讀書萬卷,四十猶未遇”。他讀書萬卷,既是出身書香門第的家學淵源,也可能是因為元朝后來的開科取士。他參加過科舉考試沒有,不得而知,但是“四十猶未遇”,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很不幸的事。這一段時間,他寓居杭州,與馬致遠、貫云石等人交往。四十歲以后,迫于生活,開始求仕,但只做過一些小吏,先后在紹興、衢州等地為路史十三年之久,六十歲之前,在處州做過一任酒稅都監。此后,在浙江德清隱居了三年,然后又出山,任徽州歙縣監稅,也就是《錄鬼簿》所說的“由路史轉升民務首領官”。七十歲了,他還在昆山做幕僚,八十歲左右還“監稅松源”。他這一生,沉淪下僚,寄人籬下,一直郁郁不得志。
張可久是元代比較少的全力寫作散曲的人,他的散曲作品,在生前就自編為《今樂府》《吳鹽》《蘇堤漁唱》《新樂府》四個集子,現存有小令八百五十三首、套數九,是元散曲家中留存作品最多的,是作品存世第二的喬吉作品的四倍。
張可久一生足跡遍江南,游歷過金陵、揚州、蘇州、紹興、天臺、洞庭等地。與貫云石、盧摯等人交往。久屈于下僚,志不獲伸,對他這個以儒學傳家、讀書萬卷的人來說,是一種悲劇,是懷才不遇與寄人籬下構成的人生悲劇。
張可久的一生,都處在一種仕既不成,隱又不能的尷尬境地。他的〔中呂·滿庭芳〕《野梅》描寫的就是他的這種矛盾痛苦的心情:
風姿淡然,瓊酥點點,翠羽翩翩。羅浮舊日春風面,邂逅神仙。花自老青山路遠,夢不到白玉堂前,空嗟羨。傷心故園,何日是歸年。
詠的是野梅,其實是以梅自喻自傷?!皦舨坏桨子裉们啊?,不是暗喻仕途之不暢嗎?“傷心故園,何日是歸年”,是干脆直說了,仕既不行,歸又不成,這樣的日子,何日又才是盡頭呢?
張可久的散曲中,有不少說到歸隱田園,友猿鶴而侶漁樵,但他一生,歸隱林下,不過短短三年,其余時間,都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甘為小吏,所以,他的寫歸隱之樂的作品,大多是理想中的虛幻世界,或者是對前輩隱者的艷羨。比如〔黃鐘·人月圓〕《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濛。莼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誰問。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發秋風。
三高祠在吳江縣垂虹橋南,祭祀的是春秋時的范蠡、西晉時的張翰、唐代的陸龜蒙,他們都是著名的隱者。范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后泛舟五湖做生意,后來成了著名的富翁陶朱公;張翰為齊王東曹掾,在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莼菜羹、鱸魚膾,便命駕歸鄉。唐代陸龜蒙,曾為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后隱居松江甫里,號天隨子。但作者在這里感嘆的,是“前程那里,心事誰問”。
再比如下面幾首:
〔雙調·清江引〕
幽居
紅塵是非不到我,茅屋秋風破。山村小快活,老硯閑功課,疏籬外玉梅三四朵。
〔雙調·殿前歡〕
愛山亭上
小闌干,又添新竹兩三竿。倒持手版搘頭看,容我偷閑。松風古硯寒,蘚上白石爛,焦雨疏花綻。青山愛我,我愛青山。
張可久的散曲,走的是儒家“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路子,沒有前期散曲家那種敢喜敢怒、敢罵敢笑的精神個性,也缺乏那種充滿市民精神和情趣的通俗語言,而是比較雅化,更向詞的意境和語言靠攏。有人說元散曲的特點是情語多而景語少,而張可久的散曲,則明顯地是景語的加強和情語的淡化。換句話說,則是前期散曲作家言情比較直接,而張可久則將情語寓于景語,亦情亦景,亦景亦情。比如〔黃鐘·人月圓〕《春晚次韻》:
萋萋芳草春云亂,愁在夕陽中。短亭別酒,平湖畫舫,垂柳驕驄。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桃花吹盡,佳人何在,門掩殘紅。
張可久有不少登臨懷古之作,既不以之玩世,也不以之戲謔,更不是借以抒寫滿腹牢騷,更多的,是對古人的一種傾慕和向往,當然也包含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感傷。比如〔中呂·普天樂〕《次韻懷古》:
寫舊游,換新愁,玉簫寒酒醒江上樓。黃鶴磯頭,白鷺汀洲,煙水共悠悠。人何在七國春秋,浪淘盡千古風流。隋堤猶翠柳,漢土自鴻溝。休,來往共沙鷗。
朱權說小山曲“有不食人間煙火氣”,大概就是指的這一類作品。但是,張可久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之人,他的作品中,也有憤慨嘆世之作,比如著名的〔中呂·賣花聲〕《懷古》二首之一: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張可久的題情之作不算多,但也有一些寫得比較好的。比如〔中呂·山坡羊〕《閨思》:
云松螺髻,香溫鴛被。掩春閨一覺傷春睡。柳花飛,小瓊姬。一聲雪下呈祥瑞。團圓夢兒生喚起。誰,不做美。呸,卻是你。
張可久的散曲格律嚴謹,用詞典雅,他被奉為散曲的“正宗”,對明代以后的散曲創作影響很大。
上一篇:《張養浩》評價|簡介|文學主要成就|作品風格
下一篇:《徐再思》評價|簡介|文學主要成就|作品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