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
《小序》說:“《維清》,奏象舞也。”從詩中似乎看不出這個內容,不知何所據而言。現在一般認為這是祭祀文王的詩。
全詩共十八字,所以說是《詩經》中最短的一首詩。宋熹在《詩集傳》里甚至懷疑此詩是否有闕文。但從全詩來看,內容完整,條理清楚,這種懷疑恐怕沒有道理。
此詩意味深長,作者目光敏稅。他清楚地知道周文王的業績及其在周民族發展的歷史上所占的地位。全詩的關鍵在“文王之典”四字,其余篇幅圍繞這四個字展開,都是對文王之典的贊美和歌頌。所謂文王之典,即文王所制定的規章制度。我們在《清廟》已經談到,周民族日后繁榮昌盛的局面是由周文王所開創的。《綿》在結尾說:“予日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意即到文王的時候,周人的各種制度才初具規模,有了一個國家的樣子。這首詩便正是對文王這種偉大業績的贊美。
詩歌開頭一句是對文王之典的具象擬形式的描述,即清明、連續、光明的意思,使抽象的內容有一種具體可觸的感覺。作者用倒敘的手法將這句贊詞提到“文王之典”的前頭,是十分成功的藝術安排。除了滿足全詩韻律的需要而外,還有喚醒聽者和讀者的接受力的作用,為進入下文創造條件。三、四句(文字)述說文王之典的功用“肇禋”二字頗令人費解。《毛傳》以為指周人從文王才開始祭天。這恐怕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利于全詩文氣的貫串。其實“禋”就是祭祀之意。“肇禋”是說“從開始祭文王以來”,也即“自文王死后”的意思。文王死后,周人用文王制定的規則征服和治理天下,終于取得了成績,“迄用有成”。這樣,詩歌開頭的贊詞便有了一個實在的內容,同時也就順勢而帶來了最后一句的總體價值判斷;文王之典如此萬能,自然是周家的祥瑞了。這當然還有迷信的痕跡,但應當注意的是:從這古老的詩篇里已經透露出周人觀念思想中某些進步的光芒。明人朱朝瑛《讀詩略記》云:“是鳳鳥河圖之類非禎,而文王之典乃周家之禎也。”確實,這里已經顯示了周代先民在不輕天命的前提下淅重人事的思想。
至此我們所以看出,這首詩歌雖然篇幅十分短小,但其內容仍然是完整的,而且詩歌的中心思想也得到了相當充分的表現,誠知戴震所說:“辭彌少而意旨極深遠。”(轉引陳子展《詩經真解·維清》)
上一篇:《終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維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