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的主要內容,《全唐詩》導讀
唐五代詩歌總集?!度圃姟饭?00卷,網羅了唐五代約350年間的詩歌,計有作者2200余人,詩48900余首(參見康熙御制《全唐詩序》)。它是迄今為止篇幅最大、影響最廣的一部古典詩歌總集。《全唐詩》的編者是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潘從律、汪士鋐、徐樹本、車鼎晉、汪繹、查嗣瑮、俞梅10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春,康熙皇帝南巡,三月,駐蹕蘇州,面諭隨侍在旁的江寧織造曹寅編刻《全唐詩》。曹寅接受任務后,立即就近征調彭定求等10位閑居在家的江浙兩省在籍翰林到揚州修書,并由自己負責刊刻事宜。編刻工作于四十四年五月正式開始,至四十五年十月全部完成 (包括編校和刊印),歷時還不到一年半。
《全唐詩》這部巨著,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編刻完成,原因在于它利用了前人的成果。唐詩總集的匯輯工作,到明代已取得了很大進展。萬歷時,有吳琯編刻《唐詩紀》170卷,匯集了初、盛唐詩歌。此書取材“多本人原集或金石遺文”,編校者態度亦頗嚴謹,“先主宋板諸書,以逮諸善本。有誤斯考,可據則從,其疑仍闕,不敢臆斷”(見該書“凡例”)。又錢謙益晚年曾作唐詩總集,其初、盛唐部分,多據《唐詩紀》剪編。錢氏此書雖未最后完成,但也已經積累了不少稿子。后季振宜從錢謙益的孫子遵王處,得到了此書的稿本,于是以它為基礎,經過10年增補校訂,纂成了 一部717卷的《全唐詩》。另外,明末還有一部胡震亨編纂的唐五代詩歌總集 《唐音統簽》,凡1033卷。季編 《全唐詩》未曾刊刻,季振宜卒后,稿本流入內府。康熙《全唐詩序》說:“朕茲發內府所有《全唐詩》,命諸詞臣,合《唐音統簽》諸編,參互???,搜補缺遺。”“內府所有《全唐詩》”即季編《全唐詩》,御定《全唐詩》就是以季、胡兩書為基礎編成的。
再具體一點說,《全唐詩》是以季書為底本并參用了胡書的成果編成的?!短埔艚y簽》一書的編排,分成初、盛、中、晚四個階段,每一個作家的詩,都按體編次。季書則不以初、盛、中、晚分期,每 一個作家的詩,多依照原集本次序?!度圃姟返捏w例同于季書,如果把兩書比對 一下,即可發現,《全唐詩》中各家集子收詩的序次,大多同于季書,特別是初、盛唐部分,幾乎是照錄季書。季書的初、盛唐部分,由于承繼了 《唐詩紀》的成果,所以具有較高的質量; 而中、晚唐部分,則基礎較差,搜羅遠未全備。在這一方面,《全唐詩》的編者們多利用胡書來補季書之不足。又,胡書重輯佚,在各家之后大都錄有散佚的詩篇和零句,《全唐詩》的編者們也襲用了胡書的這一成果。
當然,《全唐詩》也不是只襲用季、胡二書,編者們還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1. 重訂 “凡例”。《全唐詩》的編次,首帝王,次后妃,次宗室諸王及公主宮嬪,接著是樂府歌詩(不包括新樂府),然后是歷朝作者。歷朝作者之詩,大抵以時代先后為序。具體地說,就是“以登第之年為主。其未曾登第,及雖登第而無考者,以入仕之年為主。處士則以其卒歲為主。若更無卒歲可考,則就其贈答唱和之人先后附入。其他或同賦一體,或同應省試,并以類相從,不必仍初、盛、中、晚之舊”(《全唐詩凡例》)。對歷朝作者,除“無爵里世系可考者”及無名氏外,都撰有簡要的小傳。最后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補遺、詞等等。又,《唐音統簽》有道家章咒、釋氏偈頌28卷,編者認為它們“非歌詩之流”,一概刪去。這些體例,較之前人,有進步之處。
2. 做過一些訂誤的工作。例如偽托的詩(如《冊府元龜》所收唐高祖《賜秦王》詩)、把六朝人誤作唐人的情況(如陳昭儀沈氏、衛敬瑜妻之類)、六朝人訛其姓名而誤為唐人的情況(如楊慎即陳陽慎、沈煙即陳沈炯之類)、誤以六朝詩為唐詩的情況(如吳均妾《安所居》、劉孝勝《武陵深行》誤作曹鄴詩,薛道衡 《昔昔鹽》誤作劉長卿詩之類)、誤認詩題中字為撰人的情況(如上官儀《高密公主挽詞》作高密詩、王維《慕容承攜素饌見過》作慕容承詩之類),編者一經發現,都加以糾正。
3. 做過 一些??惫ぷ鳌3约?、胡兩書“參互??薄蓖?,又參校過一些唐人詩集的善本。尤其是中、晚唐部分,曾“遣人四處訪覓”善本,“添入校對”(參見曹寅康熙四十四年七月 一日奏折)。
由于《全唐詩》以季、胡兩書為前資,而季、胡二人不僅藏書豐富,又都是精鑒名家,他們的書具有較好的質量;加上編者們又做了上述這樣一些工作,因而使這部書成為集大成之作。它搜羅宏富,??叹迹娴胤从沉颂圃姷姆睒s景象,不失為 一部具有相當高價值的詩歌總集。此書自編成以來,歷時280多年,一直廣泛流傳,為人們閱讀和研究唐代詩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但是,由于倉促成書和編纂時材料、條件的限制,《全唐詩》也存在不少缺點。簡而言之,有下列幾個方面:
1. 誤收非唐人之詩。如高適《重陽》一詩,原是宋代程俱的作品,見《北山小集》卷9; 王維《闕題二首》其二,原是宋代王安石的作品,見《王文公文集》卷70,題作 《離升州作》; 殷堯藩《春游》,本元人虞集所作,見《道園學古錄》卷3,題作《東城觀杏花》。還有不是詩而誤收的,如盧仝《孟夫子生生亭賦》、羅隱《秋蟲賦》 等。
2. 漏收唐人之詩。如 《唐詩紀事》載沈佺期有《白鹿觀應制》一詩,而《全唐詩》沈集不錄。又如徐鉉的詩竟遺漏2卷未收(見《四部叢刊》影宋本《徐公文集》卷21、22),問題相當嚴重。至于王梵志詩、韋莊的名篇《秦婦吟》等,長期失傳,待到敦煌石室發現后才重見天日,《全唐詩》 的編者自然更無從收錄了。
3.作品作家重出?!度圃姟分杏胁簧僦爻鲈?,如王績集《石竹詠》詩,又見于卷882王績詩補遺中,題作《階前石竹》; 岑參集佚句 “初程莫早發,且宿霸橋頭”,已見于同集 《送郭乂雜言》 詩中,等等。依照《全唐詩凡例》,重出詩應當互注,但不少地方無注,如李適 《安樂公主移新宅詩》,又見于宗楚客集; 杜牧《聞開江相國宋下世》,又見于許渾集,各篇題下均未注一作某詩。又有注語訛誤者,如王勃《秋日仙游觀贈道士》題下注云:“一作駱賓王詩?!倍樫e王集不載。又如韋承慶《南中詠雁》題下注云:“一作于季子?!倍诩嗽婎}下則注云:“一作楊師道?!绷硗猓行┲爻鲈娨藙h彼歸此,而編者未加甄辨。如王維《送孟六歸襄陽》,又載于張子容集,實際這詩的著作權應屬王維(見李嘉言《全唐詩校讀法》)。又有作家重出者,如卷465及卷770各有一楊衡,實即一人; 又如盧肇字子發,卷551既有盧肇,卷770又有盧子發,等等。
4. 作者張冠李戴。指在唐代范圍內,甲詩誤入乙集的情況。如張繼集有《酬張二十員外前國子博士竇叔向》一詩,實際詩題中的“張二十員外”即張繼自己,這詩的作者應是竇叔向,“前國子博士竇叔向”八字,就是誤入題中的作詩人名銜(參見聞一多《全唐詩校讀法舉例》)。此詩竇叔向集未載,不屬重出詩范疇。
5. 小傳、小注舛誤?!度圃姟纷髡咝魇枋е幧醵?。如宋若昭小傳謂若昭“歷穆、敬、文三朝”,而宋若憲(若昭之妹)小傳則稱“(敬宗)寶歷初,若昭卒”,自相抵牾?!度圃姟奉}下或詩中的小注也常有誤。如高宗《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詩題下注云:“太子弘納妃裴氏?!卑?,太子乃中宗,非弘。
6. 編次失當?!度圃姟返木幾塍w例,遠未盡善。如既依時代先后為序,又把帝王、后妃、諸王、名媛、僧道等分出另編,導致體例駁雜。對歷朝作者,也未能完全按照時代先后編排。如虞世南早于魏征,卻列魏后;韋應物晚于高適、岑參、杜甫等,卻反居于諸人之前。又,樂府、諧謔、夢等另編,也造成篇章復累。至于所載判、讖記、諺謎、語、酒令、占辭、蒙求等等,其中有一些作品僅能算是韻語。
7. 其他。如季編《全唐詩》的校勘多注出處(某字《河岳英靈》作某之類),而此書則把出處一律刪去,僅交代某字 “一作某”; 又 《唐音統簽》中的作者小傳多注明材料的來源,此書的編者卻把它們全刪掉了。這樣一味求簡,會給研究工作帶來不便。此外,還有文字的訛誤,如劉灣誤為“劉濟”,李義府誤為“李乂”),等等。
《全唐詩》最早的本子,是揚州詩局本,刊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 四月 (據康熙 《全唐詩序》,實際上康熙四十五年十月,此書已刻完并“進呈御覽”)。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書局有石印本,歸并成32卷。1960年中華書局據揚州詩局本排印的《全唐詩》,除斷句外,還改正了某些明顯的錯誤。
《全唐詩》刻成后不久,學者們便對其中的疏漏之處有所覺察,如朱彝尊就有“業經進呈,成書不說”之嘆。但由于《全唐詩》是御定的書,所以有清一代學者,大多諱言其失。直至近代,專家們才漸漸著文就書中的錯誤進行討論,如劉師培《讀全唐詩書后》、聞一多《全唐詩校讀法舉例》、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李嘉言《全唐詩校讀法》等等。建國后,特別是近十余年來,指摘《全唐詩》在編纂上存在問題的論著越來越多,現分成以下幾個方面,略作介紹:
1. 補輯佚詩。最早有日本上毛河世寧輯《全唐詩逸》3卷,中華書局本《全唐詩》附錄此書于后。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全唐詩外編》,其中包括王重民輯《補全唐詩》和《敦煌唐人詩集殘卷》、孫望輯《全唐詩補遺》、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王重民又有《補全唐詩拾遺》,刊于《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4輯。以上五種,共得佚詩2170首(復出288首),零句近300題。此外,尚有不少單篇的補遺論文,如張步云《唐代逸詩輯存》( 《文學遺產》1983年第2期)、陶敏《全唐詩、全唐詩外編佚詩抄存》(《湘潭師專學報》1985年第1、2期)、張靖龍《唐五代佚詩輯考》(《溫州師專學報》1985年第2期)、鄒志方《唐詩補錄》 (《紹興師專學報》 1985年第1、3期)、辛德勇 《全唐詩補遺十一首》 ( 《文史集林》 1985年第2期)、陳耀東《全唐詩拾遺》(《浙江師大學報》1986年第4期)、祝尚書 《全唐詩小補》 ( 《四川大學學報》 1986年第4期)、吳劭文、孔慶茂《全唐詩拾遺十七首》(南京師大《文教資料》 1988年第3期) 等等。
2. 誤收詩、重出詩甄辨。如吳企明《論全唐詩中的偽托詩和重出詩》(見《唐音質疑錄》)、佟培基《初唐詩重出甄辨》、《晚唐詩重出甄辨》 (《文史》第20、25輯)、陳尚君《全唐詩誤收詩考》 (《文史》 第24輯)、佟宗頤 《唐代僧詩重出甄辨》(《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3輯) 等。又,河南大學唐詩研究室編有《全唐詩重篇索引》,為重出詩的考察甄別提供了不少方便。
3. 作者小傳正補。如張忱石《全唐詩無世次作者事跡考索》 (《文史》第22輯)、陶敏、郁賢皓《全唐詩作者小傳正補》 ( 《湘潭師院學報》 1986年第1、2期) 等。
上一篇:《全唐文》的主要內容,《全唐文》導讀
下一篇:《全宋詞》的主要內容,《全宋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