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漁婦圖
清·黃慎作
紙本設色
縱一一八.四厘米
橫六五.二厘米
藏南京博物院
黃慎是“揚州八怪”之一,他詩文書畫兼善,尤其是以草書入畫,獨樹一幟。
黃慎早年師從上官周,基本功扎實。十八九歲時就寄居在寺廟里發憤作畫,刻苦讀書。后來他遍歷吳越,識見增廣,畫藝大進。當時他“詩畫名大江南北”,作品在雍正年間已經達到“尺紙容縑,世爭寶之”的地步。據說他的老師很為他驕傲,曾說:“吾門有黃生,猶右軍之后有魯公也?!?/p>
黃慎擅長人物畫,尤喜畫平民百姓,甚至乞丐流民。這些多從活生生的現實中來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揚州的平民生活狀態,生動記錄了當時社會上的甜酸苦辣。
漁翁漁婦圖
漁翁漁婦是黃慎比較喜歡的題材。在中國繪畫史上,漁翁的題材至少從元代畫家吳鎮那里就已經被賦予了象征意義。這種象征意義與文人士大夫“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理念有很大的關系。在文人畫家那里,漁翁,不再是一種身份、一種職業,而是一種象征、一種符號,它代表了高而清的品格: 既自給自足,不求聞達,又充滿詩意的觀照。那種文人理想主義的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狀態,被物化為飄蕩于水面之上、扁舟之中的漁夫。
明清的資本主義萌芽對封建文人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清代揚州的繁榮更是讓禮賢之士見識了商品社會的功利主義。市民階層的形成,商賈與權貴的互融,構成了揚州畫派的生活背景。繪畫作品的商品化讓文人畫家們從理想主義的五彩祥云跌落到爾虞我詐的滾滾紅塵之中。于是,黃慎筆下的漁夫不再是士大夫理想的化身,而是庸庸碌碌、為生活奔波的貧困老者。你瞧,畫中的他竟然只打到一條小魚。而有意思的是,黃慎為老漁翁配了年輕貌美的漁婦,兩相扶攜,倒也頗有情趣。但是這種情趣所具有的濃烈的市井氣息完全是吳鎮他們所不屑的。漁婦將漁翁所打的魚拿到市場上去換回生活所必需的柴米油鹽,這便是黃慎題詩所要表達的內容:“漁翁曬網趁斜陽,漁婦攜筐入市場。換得城中鹽菜米,其余沽出橫塘酒。”沒有理想,沒有清高,一點兒也不瀟灑,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每天都在發生的真實故事。這,便是黃慎這幅作品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花鳥草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彈指閣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