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家佚樂圖
清·楊晉作
絹本設色
縱五六.二厘米
橫一二七四厘米
藏南京博物院
在中國古代山水畫史上,善于融合春夏秋冬四時景色于一卷的作品尚不多見,目前已知較早使用這種繪畫形式的畫家,較著名的當推南宋劉松年,他創作的《四景山水圖》卷對后世影響很大。楊晉繪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豪家佚樂圖》卷就是采用這個繪畫形式,并吸取了中國傳統長卷畫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特殊方法,具有較濃的浪漫色調。
此圖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描繪清初貴族豪門及其家眷、侍女們富有閑情逸致的生活。這里僅選取長卷中夏季一段。太陽高高地懸在空中,炎熱使得蟬鳴不斷。在一片寬大的河塘一角,幾個衣著華麗時裝的貴夫人,攜帶著她們的子女,或坐在水榭之中,或行于幽徑之上,觀蓮賞花,怡然自樂。滿塘菱荇“有風即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李漁《芙蕖》),相互爭妍。兩個鴛鴦嬉戲荷中,一只白鳥躍起飛向遠方。采蓮姑娘駕一葉小舟,滿載荷菱,輕馳而來,大有“露冷紅衣已卸香,鏡心何處出新妝?菱歌未斷西風起,八月涼于五月涼”(厲鶚《泛舟鑒湖四首》其一)的歡快場面。引得水榭上夫人撫欄側目而望,喜得她吟著一首首采蓮曲,其旁童子興奮地爬欄窺看;那行在幽徑上的婦人們,望見此景,止步平眺,竊竊細語,她們身后連著園中之園,一條石板小橋通向另一個境地;水榭后廡廊里一侍女手捧一盤食品,正趨步而行,想是被歌聲所動。整個畫面生動活潑,境界怡人。
宋鄧椿說:“畫院界作最工,專以新意相尚。”(《畫繼》卷十)本幅作品的妙處就在于作者恰到好處地發揮了傳統工筆界畫的特長,把人工建筑的樓閣臺榭,及人物舉止和天然山水景色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結構上作了極好的裁剪,雖滿而不覺得悶。畫竹樹山徑、水榭觀蓮、荷塘泛舟,都顯得細致、明秀、娟麗、清新,層次過渡,非常自然。尤以嬌女幼男,一片天真,令人喜愛。
通幅畫面色調和諧,鮮而不艷,筆力勁健。柳、竹、荷先以墨筆勾出,后染汁綠,遍數不等;山石細筆勒皴,汁綠暈染,石綠輕罩,花青點苔;屋宇欄柱用紅、綠畫出,佻而不俗;人物用游絲描,衣著各不盡同,神情迥異,姿態輕盈。縱觀全畫,其山水景物無不具有王翚清麗深秀的風韻。王翚生平圖中人物向由學生楊晉補添,這更是楊晉所長了。
豪家佚樂圖
上一篇:《華山秋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一壑泉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