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方扁舟傲睨圖
元·佚名
絹本青綠
縱一六六厘米
橫一一一.九厘米
藏遼寧省博物館
此圖無款。畫上有元代張雨、魯威、張翥三人題詩。張雨詩題:“山色晴如綠鸚鵡,松聲涼似海波濤。浮家泛宅江湖夢,不及髯翁宴座高。”魯威詩題:“粼粼鴨綠如掌平,淡淡煙巒青未了。扁舟松下結(jié)幽期,信與世人割昏曉。”張翥詩題:“傲兀扁舟云水濱,筆床茶灶日隨身。底須別覓君家號,又是江湖一散人。”其中張雨題詩后有跋言明本圖為“子方扁舟傲睨圖”。
此軸承宋院體青綠重彩的畫風(fēng),采取“平遠”布置,空間一開一合,虛實判然,屬“一河兩岸”式章法,遠山、中水、近坡和諧地組合為一個有機整體,遠景山坳處可見佛閣寺院。
圖中近岸坡腳樹叢掩映處有舟楫停泊,船上“髯翁”野服上衣,束冠披巾,手執(zhí)羽扇,巍然端坐作吟詩狀。舟中設(shè)一長方矮幾,上置書本。旁有童子躬腰煮茶,另有一人持楫。“髯翁”的服飾及舟上種種細節(jié)點示了主人的士大夫身份。據(jù)畫上的題詩及跋文可知,此“髯翁”即“子方”——元代陸子方①,東園散人也。
近處松樹樹高蔭濃、枝葉繁茂,盤曲自立,顯示出“北宗”院體常以多曲的樹姿結(jié)構(gòu)畫面的特點。所謂“南畫樹多挺直,北畫樹多屈曲。挺直見自然,屈曲見工巧。挺直見遠,屈曲見近”(童書業(yè)《南畫研究》)。用筆工細謹嚴,實處見松。山石、丘陵皆勾線攢點,樹干結(jié)疤鱗皴均作精到刻畫。針葉細密勾出,旁有鹿角樹組相附,間有楓葉來加強畫面的變化,遠山小松、雜樹約略表示,筆道仍見勁利中鋒工整無懈,中有士氣。古人云:“用如是之筆寫樹,即用如是之筆寫山,一幅毋出兩格。”(《夢幻居畫學(xué)簡明》)丘壑、土坡、樹木筆調(diào)甚為協(xié)和,對大自然運行秩序有確當(dāng)?shù)陌盐?表現(xiàn)出淡泊自然的意境。
近岸土坡、遠處丘壑承宋人青綠重彩法,色彩較濃,結(jié)合淡墨基底、赭石打底基礎(chǔ)的上石青、石綠,間以墨青、汁綠加染,筆線細勁若錢選“空勾無皴”法,而中鋒筆線較甚稠密,內(nèi)廓基本上不以釘頭一類皴筆,故感清新明快。并用同一類型小而圓的苔點,有散有聚,似有若無,但望之與鮮明石色對比,更覺風(fēng)致飄逸,具“用苔醒之”的審美效果。與宋人風(fēng)格相比,元人青綠已漸趨儒雅化,多具文人畫氣息。
河邊蘆草用雙鉤填色法,全是院體遺風(fēng),而水面不作圖案式全部勾滿的“網(wǎng)巾水”法,只在近處小部分略勾眼波式水紋,余者皆空,見大片水域清曠明豁,已顯元人廣泛運用借地為云、為水的手法。此圖承宋格院體,以筆法、色法為主而略有變易,用簡潔的空間肩架服從于特定內(nèi)容的表達,這也是此圖的一個特點。
子方扁舟傲睨圖
上一篇:《陸羽烹茶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曉山送別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