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紀事本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南宋袁樞(1131~1205)撰。宋朝之前,中國史書不外兩種,即編年、紀傳二體。前者以年為紀,后者以人為主。雖各有所長,但都不善記事,“或一事而隔閱數卷”;“或一事而復見數篇”。袁樞喜讀司馬光《資治通鑒》,但苦其浩博。有時一事延續數年,如果想要知其全貌,便要翻閱數卷。為解決這個困難,便以事件為中心,把分散的史料集中起來,按照《通鑒》原來年次,抄上原文和司馬光的論,并起一題目,共編纂239個條目,另有附錄66事,附在各條目之后,以類編纂,輯成一書。起自“三家分晉”,終于“周世宗征淮南”,記載1360余年的史事。由于每事一篇,起迄了然,故稱“紀事本末”。全書共42卷。所記305件大小事情,絕大部份是政治、軍事事件。涉及經濟方面的,只有唐朝兩條。一是奸臣聚斂,一是兩稅之弊。作者開始編撰時間不詳,書成約在乾道九年(1173)。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上孝宗。孝宗閱后大為贊賞:“治道盡在是矣”。詔令嚴州摹印10部(作者時任嚴州教授),此書因而得以迅速流傳。從史料價值方面看,本書內容全部錄自《資治道鑒》,沒有作者一句話。所收集的也是材料集中的題目,零碎材料,也還要查閱《通鑒》原本,因此其使用價值就受到一定限制。但從史籍的編纂方法來說,卻是開創了一種新體裁。另外閱讀方便,故事性強,也吸引了不少讀者。之后,各種紀事本末體書相繼問世,極大豐富了中國史學寶庫。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書教下》中贊此書“文省于紀傳,事豁編年”。《四庫全書總目》也說“數千年事跡經緯明晰,節目詳明,一覽了然,遂使記傳編年貫通為一,實前古之所未見”。此書最早刻本為南宋淳熙二年(1175)嚴陵郡摹刻本。明末,張溥在《通鑒紀事本末》每一篇后作一論,附在原篇之后,并按原本條目重新析為239卷。此書刊出后,宋42卷本漸為減少。1964年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是為最好版本。
上一篇:《過庭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通雅》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