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荷鴛鴦圖
元·張中作
紙本淺設色
縱九六·四厘米
橫四六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深秋的薄暮,荷塘荻岸,風輕水寒,花草摧折,籠罩著一派蕭瑟。一對鴛鴦雙棲其間,意淡神寧,境趣空曠邈遠。忽然,雌禽無意中一聲鳴叫,隱隱在觀者的心弦撥動了一絲淡淡的哀愁,令其發出一聲輕輕的喟嘆:“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張中此圖頗具如此魅力。
圖的畫法,兩只鴛鴦以蓬松的、亦光亦毛的渴筆點簇毛羽,然后淡墨水暈染,用破墨法表現鴛鴦背上的花紋,墨點略呈滲化,斑斑剝剝,顯現出墨彩之升發。雄禽身上并罩染一層淡青綠及朱紅色,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墨彩交相輝映,呈現出細膩復雜的光色干涉效果,真實感很強。雄禽頭部的描繪加以變形夸張,顯得大而可愛,簡括地只用一筆就畫出了它的形廓和立體,而讓大塊的“面盤”空白著,再在這空白中綴上一顆小小的眼珠,滴溜溜地轉動,十分得神。荷的枝梗、枯葉、蓮蓬均用沒骨法畫成,或大塊點垛,或細心刻畫,筆無滯泥,墨無罣礙,流麗宛轉,自然生發。那顆顆飽滿的蓮蕊,孕育了新陳代謝的生命機制,似乎隨時會從蓮房中進裂而出;而右下角的兩根斷梗,還畫出了水中的倒影,可見畫家對生活真實的微妙體察。蒲草用雙勾法繪成,與蓮荷畫法恰成對照。用筆挺健疏秀,勾線有粗細快慢和頓挫轉折的變化,微風乍起,左右搖曳,洋溢著瀟灑散豁的情意。水紋流暢,舒卷曲折,咸中節奏。坡石苔草畫得拙樸凝重、簡古淵穆。荷、草、水、石,總體上籠套了一層輕淡的黛青色,進一步烘托了深秋時節的清冷。
關于元代花鳥畫的成就,美術史上每以王淵與張中相提并論。王淵所作精細繁密。張中則以輕快的筆調率意揮灑,實處轉虛,變緊為松,“一洗宋人勾勒之痕”,使傳統花鳥畫的發展從筆墨形式到意境內涵產生了一個新的飛躍。明顧復推其為“元世寫生第一”(《生平壯觀》卷九),證之《枯荷鴛鴦圖》,當為確論。
本幅上自識:“子政為□□□□□?!扁j“張子政”白文印、“游于藝”朱文印。
此圖曾入清內府庋藏,鈐有乾隆、嘉慶、宣統諸璽?!镀缴鷫延^》、《石渠寶笈》等著錄。
枯荷鴛鴦圖
上一篇:《芙蓉鴛鴦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挾彈游騎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