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彈游騎圖
元·趙雍作
紙本設色
縱一○八.五厘米
橫四六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在繪畫方面,趙孟頫、趙雍父子都是多面手,趙雍山水、花鳥、鞍馬、人物、界畫亦無所不能。此軸畫烏帽緋衣一人騎馬持弓回顧高樹(一椿葉、一夾葉),緣堤緩行,視線向上方欲覓獵物的情景。畫面上沒有畫出飛鳥之類的獵物,但通過騎者神情的含蓄處理,反能引起觀賞者的遐想,這正是畫家意匠的高明處。這張圖“立意”、“為象”有幾點值得一提:一、元時一人一馬“人馬圖”一類題材如趙孟頫、任仁發等作,大都沿襲李公麟奚官正面牽韁站立,而馬匹側身的布局,或圉人側身牽馬緩步。趙雍此圖可謂是“人馬圖”的變體畫,打破了往常的處理格局。二、元人這類人馬題材不論人、馬多少,均為橫幅鋪陳,而《挾彈游騎圖》根據構思需要采用了立軸形式。三、此圖拓展了一人一馬的構思深度,為觀眾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元夏文彥《圖繪寶鑒》說趙雍“畫山水師董源,尤善人馬,書篆俱精妙”。評者又稱他“尤擅長人馬,得唐人之法”。圖中黑色花斑駿馬肥碩雄健,可窺見唐人遺風,故后人稱其鞍馬“得曹霸神髓”。此圖人馬造型精到,用筆沉著,設色濃麗,為趙雍代表之作。
挾彈游騎圖
圖上有元人逎賢小楷題詩:“《挾彈游騎圖》:長安少年豪俠者,茜紅衫色桃花馬。擊球縱獵五陵歸,緩控絲韁芳樹下。牙弰竹弓新月彎,囊中更有黃金丸。綠陰深沉鳥聲絕,落花飛絮生愁端。君不見墮卵覆巢非厚德,蓬肉區區味何益。鹓雛多在碧梧枝,少年慎勿輕彈射。”其中道出為人以德為要,多發人深思之處,也有助于欣賞是圖。作者署“至正七年四月望仲穆畫”,得知此圖為作者五十九歲成熟時期結構嚴謹、構思新巧、從唐人變出的精品。但和趙孟頫相比,其筆墨氣局略顯拘謹,不如其父畫法謹嚴中見蕭散、松靈、簡率的情意,在氣韻、形似兼備方面稍遜一籌。
上一篇:《枯荷鴛鴦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幽篁秀石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