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竹石圖
元·吳鎮作
絹本水墨
縱五三厘米
橫六九.八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繪畫史上,疏林窠石畫派起源于北宋的李成,他所作的寒林圖引起了蘇軾摹習的興趣,而蘇軾向文同學畫墨竹法,兩者相參,遂有其筆致蕭散簡逸的《枯木竹石圖》。元代趙孟頫所作的《秀石疏林圖》、《古木竹石圖》等,在筆墨風格上可說都是沿襲蘇軾的眉山竹派而情致更見瀟灑。從李成的寒林和文同的墨竹,發展到蘇軾以至趙孟頫所作的枯木竹石,亦即是從宋人至元人,在用筆上可明顯看出已從較為硬實剛勁向較為蕭散飄逸轉化。這是元代文人畫趣味的一個明顯特征。在元代,由于趙孟頫的倡導,一般文人畫家多對南宋畫家用筆硬堅和水墨淋漓之作產生反感,干筆柔逸成為一種新的時尚。但也是“元四家”之一的吳鎮的畫風,在當時的文人畫家當中,卻成為一個明顯的例外。
與“元四家”當中其他三位黃公望、王蒙、倪瓚喜用干筆淡墨不同,吳鎮作畫擅用濃墨濕筆。在“元四家”中,其他三家都追隨趙孟頫而有意避開南宋馬遠、夏圭的水墨硬筆畫風,獨有吳鎮卻是“合馬(遠)、夏(圭)、董(源)、巨(然)為一手”。吳鎮這種不趨從他人的個性,自然也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吳鎮年輕時便習擊劍喜豪俠,后又杜門隱居,忍饑耐貧,以賣卜為生。據傳當鄰居畫家盛懋家門庭若市時,吳鎮受到妻子的埋怨卻毫不在意。而當有錢有勢者向他求畫時,吳鎮又不屑一顧。不過有聰明人有意在吳鎮到來之前置佳紙好絹于幾案,或遇他一時興起,卻會隨手揮灑起來。這一幅《枯木竹石圖》,或許便是這樣產生,亦未可知。如此的個性和經歷,使得吳鎮筆底的情韻,尤具有一種磊落隨性、兀傲不凡的力度。
這幅《枯木竹石圖》,一反蘇軾、趙孟頫同類題材那路秀逸的作風,用筆沉著、雄健、簡率,用墨蒼郁、飽滿。以這樣的筆墨來表現枯木竹石之類的小品,顯示了吳鎮與眾不同的氣魄和功力。雖然筆墨沉厚,但吳鎮在章法布局上卻仍是靈活不拘。那居中的巨石,以類似李唐的大斧劈皴寫出,其勢略向左傾;而傍石的槎枒枯木,則有意略向右偏,使全圖態勢由危轉安;再配以石根隨手揮寫出的蘭草,和石頂既沉凝又瀟灑的叢竹,則既表現了前后藏露的空間,又使全圖的態勢搖曳生姿,情致綿綿,相當生動。以沉郁的筆墨氣格與靈動的章法布局相匹配,正是吳鎮作為一位獨特的文人畫家的難能可貴之處。
枯木竹石圖
這里還需指出的是,吳鎮一生最喜畫漁父圖和梅竹,這顯示了他的人品氣節,也使他對這類題材的運用相當嫻熟。由此圖中的槎枒枯木,我們可想起吳鎮常畫梅樹的老干新卉;由此圖中的叢竹,我們亦可想到吳鎮畫過不少墨竹譜,他曾苦苦探究寫竹技法。記得吳鎮還為畫竹題過一首詩:“始由筆墨成,漸次忘筆墨。心手兩相忘,融化同造物。”由此再來看這幅畫,吳鎮表現枯木、叢竹和巨石,在筆墨上竟能達到如此出神入化,也就不奇怪了。
上一篇:《漁父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古木叢篁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