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梅花圖
南宋·揚補之作
紙本水墨
縱三七.二厘米
橫三五八.八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揚補之是兩宋之際的畫梅高手,盡管其生前因宋徽宗趙佶貶其所畫為“村梅”而未受重視,但他師承華光仲仁而有所發展,“身后寸紙千金”。
據說,北宋華光和尚仲仁偶于月夜看到窗間梅影橫斜,受到啟發而始畫墨梅,成為當時文人畫中一個新品種,與文同的墨竹并稱。而揚補之是“華光和尚入室弟子”(《冬心畫梅題記》)。揚補之為了畫梅花,家種老梅,花開時常對之寫生。他的墨梅在仲仁的基礎上又有發展,創造了兩種畫梅方法:一種用水墨在絹上烘染作為底色,托出點點潔白的花朵;一種用墨線圈出花瓣——圈花法,改變以色墨染暈的作花方法。他的墨梅,枝干不用雙線勾勒,而用粗筆一氣呵成,筆勢秀潤,水墨或濕或干,其間的飛白筆觸,表現出了老干斑剝的質感,畫梅枝造形富于彈性,而最小的蓓蕾只用濃墨一點而就。揚補之還提出“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蕊疏疏”的技法理論。對枝條的分布、花朵的繁簡都悉心安排。他的墨梅非常寫實,卻又異于工細勾勒的追求;用水墨寫意,但又不同于南宋后期梁楷、法常等水墨花鳥畫的簡筆和放縱潑辣,具有輕淡、寧靜、婉雅的風格。這也正是從北宋到南宋之間水墨寫意花卉畫過渡的時代特點。
《四梅花圖》卷是揚補之傳世作品之一,畫后款題“乾道元年七夕前一日癸丑,丁丑人揚無咎補之書于預章武寧僧舍”,并有自題柳梢青詞四首。
揚補之在自題跋語中還說:“范端伯要予畫梅四枝,一未開,一欲開,一盛開,一將殘……”這說明了此圖四梅的立意所在。第一枝梅由右下角出,作向左上方放射狀,穿插進退有致,力透枝梢,以新枝為主,花苞點綴,花雖未開,已含生意;第二枝出于下端,枝條向上發散,縱橫伸展,主枝以飛白筆為主,疏秀枯淡,花瓣初綻,生機盎然;第三枝主枝作兩股逆向弧形線相聯,枝條順勢而生,梅花盛開,滿枝春色;第四枝以干枯粗枝為主,枝條稀少,殘花凋零,空中尚有飄落的花瓣,含著一種瘦骨強勁的深意。此四枝梅花造形各不同,風神卻相通,俯仰伸縮各從其立意,墨色變化豐富,花頭圈點尖細,枝干老勁直挺。
四梅花圖
作者將未開、欲開、盛開、將殘四時梅花集于一卷,暗寓一種隱情。未開時“漸近青春,試尋紅蕾”,正當進入角色之初;欲開時“如對新妝,粉面微紅”,躊躇滿志,意欲爭春;盛開時“一夜幽香,惱人無寐”,適逢風華正茂,不盡風流;將殘時“長怨開遲,雨浥風欺,雪侵霜妒,卻恨離披”,春色退去,剩得錚錚瘦骨。花開花落,此情此景,作者嘆道:“騷人自悲,賴有毫端,幻成冰彩,長似芳時。”揚補之創作此畫時,年已六十九歲,他于畫之外詩詞俱工,這里借梅以言情,頗有感傷懷舊之意。
揚補之的畫風為其甥湯正仲所繼承,而徐禹功、趙孟堅、趙衷以至元末的墨梅高手王冕,都是這一畫派的傳人,有所繼承和發展。這一體系發展到明代有劉世儒、陳憲章、王牧之、盛行之等。清代的“揚州八怪”,如金農、李方膺、汪士慎、羅聘等,雖然時代不同,風格互異,但尋其源流,均由仲仁、揚補之一脈而滋生。
上一篇:《山腰樓觀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江山秋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