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命題·天人相分
荀子提出的天人關系的命題?!疤烊酥H” 是合是分,各人的立場不同,答案也不一樣。春秋時代的鄭子產說: “天道遠,人道邇?!?在 “天道” 和“人道”之間劃上了一條界線。戰國時代的荀子則明確主張 “明于天人之分”,所謂 “天人之分”,就是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人的活動與 “天” 是兩回事,一切治亂禍福在人而不在天: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荀子徹底否認了天是有情感意志的存在,他指出,星墜木鳴、地震日蝕等怪異是自然現象,“怪之可也,畏之非也”。這對 “天命”論是釜底抽薪。不僅如此,荀子還進一步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用今天的話說,就叫: 戰勝自然,利用自然。人的命運并非由 “天” 主宰,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說: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荀子“天人相分” 的思想在東漢被王充加以發揮: “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唐代柳宗元則概括為 “天人不相預” 的著名論點。他們否認 “天” 對人事的主宰和干預,強調 “天人之際”的分,將天變歸之于天,人事歸之于人。不過,這種無神論思想,在古代只是少數先知先覺者的一家之言,不但未能被傳統社會普遍接受,也未能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流。
上一篇:政治學·學說·大同
下一篇:宗教學·儒教·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