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不教污兩耳
【出典】 《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
【釋義】 傳說堯時有高士許由,他因不愿接受堯將天下讓予他的請求而隱遁,又認為堯要召他為九州長這種話弄臟了自己的耳朵,而到潁水邊去洗耳。后世常用此事表現輕視功名利祿的隱逸情懷。
【例句】 俗事不教污兩耳,宴居聊可盤雙膝。(劉克莊《滿江紅》[三拙歸來]2614)作者黜退家居,詞中化用許由事抒寫自己超脫塵俗的情懷。
上一篇:典故《不放行云飛過》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不敢愁來賦別離》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