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山鳥圖
北宋·趙佶作
絹本墨筆
縱二二.六厘米
橫二四.五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這幅《枇杷山鳥圖》,是一種十分工整的風格,與同時期的花鳥紈扇類似,對物象的刻畫,精細入微,顯示了徽宗的院體畫對寫生之重視。
然而,通過寫生來做準確的藝術描繪,只是一種手段,它所要最終傳達的,是對象的神,即所謂的“以形寫神”。圖中所展示的是夏季庭院常見小景,在藝術家敏睿眼光的觀察下,非常準確、概括地捕捉了這一轉瞬即逝的場景。輕盈飛舞的蝴蝶,機警的山鳥,彈性十足的枝干,飽滿的果實,僅此一個小小的窗口,就給我們展現了大自然的無限生機。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蝴蝶和山鳥,形神兼備,呼之欲出,其所達到的藝術水準,令人三嘆。而由于扇面形制的特殊要求,畫面在剪裁上以少勝多,小中見大,刻意經營,令人無可挑剔。
在傳統的中國畫欣賞范疇中,有神采的作品往往被譽為高妙的手筆,而工整一類的作品,有形無神,容易淪為匠人之作。宋徽宗畢竟是個文人,“腹有詩書氣自華”,他所倡導的不是“孔雀升墩”的表面文章,而是通過精微的描繪,來傳達對象的神采,不落工匠俗習,合乎文士階層的審美情味。工整的體格,俊逸的風神,正是在這一藝術旨趣的引領下,徽宗的畫院在花鳥畫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平,前無古人,并且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風格流派。
枇杷山鳥圖
在當時,工整艷麗的形式是藝壇的主流,我們可從大量流傳至今的實物得到證明。《枇杷山鳥圖》全用墨筆來完成它的表現,不能不說是一種別調。從色到墨,由五彩斑斕到水墨清華,非但沒有降低它的藝術性,反而在神采意境的傳達上,更勝人一籌。這一工整意寫的新體,是趙佶的高妙之處,在當時雖曲高和寡,但對后世是有影響的。南宋無名氏《百花圖卷》及元人墨花墨禽,就不能說與這一體格無涉。所異者,是從絹本到紙本的轉換,然而,由于材料的不同,后者在描繪的精微靈動方面,是遜于趙佶的。
上一篇:《芙蓉錦雞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千里江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