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的主要內容,《孫臏兵法》導讀
《孫臏兵法》是一部早已失傳而又重出的戰國時期兵書,約為齊國人孫臏及其弟子著述。古稱《齊孫子》?!稘h書·藝文志》著錄曰:“《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逼浜笫?。《隋書·經籍志》已未見著錄。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批孫臏論兵的竹簡。經銀雀山漢簡整理小組的整理、注釋,編纂為上下2編,由中國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2月與7月兩次公開出版。一般認為,上編記有 “孫子曰” 或“威王曰”等字樣,可稱為《孫臏兵法》;下編則無此等字樣,或疑非孫臏之書,應別題書名,在學術界意見尚未統一的情況下,編纂者將其與上編暫且合而為一付梓。該書有原簡影印釋文注釋線裝大字本及簡注平裝本兩種。
孫臏,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戰國中期,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的后裔。相傳他曾與龐涓同受業于鬼谷子,學習《孫子兵法》,為人謙虛好學,刻苦鉆研,才智過人。龐涓卻嫉賢妒能,為魏惠王將軍時,自知才干不及孫臏,恐日后孫臏勝過自己,便將其誆至魏國,后借故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世人稱孫為臏,其真名反而失傳。孫臏受刑后,行動得不到自由,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才逃至齊國,并得到齊將田忌的器重,又被齊威王任為軍師。孫臏協助田忌設計兩次大敗魏軍。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戰中,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原則,成功地創造了戰史上“圍魏救趙”的著名戰例;在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又采用減灶示弱、誘敵深入之計,設伏圍殲了魏軍,致使魏國國勢日趨衰落,齊國聲威大振。孫臏亦因此而名揚天下。《孫臏兵法》就是他在作戰指揮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也是他及其弟子共同磋商,研究軍事理論的結晶。
該書的原貌現已不太清楚,但出土的簡書《孫臏兵法》內容已十分豐富。竹簡共364枚,大概寫于戰國末至西漢初。上編有“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陳”、“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強兵”等15篇; 下編有“十陣”、“十問”、“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共”、“兵失”、“將義”、“將德”、“將敗”、“將失”、“雄牝城”、“五度九奪”、“積疏”、“奇正”等15篇,全書約11,000字。
《孫臏兵法》在軍事哲學、戰爭觀、戰略戰術和軍隊建設等方面,都繼承并發展了《孫子》的軍事思想。該書和《孫子》一樣,以樸素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為其理論基礎,對于自然與人的關系,它指出“間天地之間,莫貴于人”,而對于人的主觀努力與客觀實際的關系,則強調以“道”制勝。孫臏的“道”不同于 《孫子》所謂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之 “道”,而解釋為“先知勝不勝謂知道”,即,認識與掌握了戰爭規律,就能預測戰爭勝負?!爸獙O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表明“道”是客觀的?!爸?、勝”,“不知道、不勝”,“求其道,國故長久”。要求人們指導戰爭,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秾O臏兵法》還從多方面回答了如何認識、把握客觀規律的問題,指出: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即要知彼知己,充分了解主、客觀各方面情況和條件。這就是“知道”(認識規律)的根本方法。此外,還有許多用兵的特殊規律,如“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這四個方面就是具體戰略戰術和作戰規律的簡要概括?!瓣嚒敝缸鲬痍犘尉幗M變化的規律;“勢”是掌握有利態勢的規律;“變”即戰法變化的規律;“權”為如何爭取主動的規律??梢哉f,“道”(規律)的精神貫穿于該書的每一個問題之中。
從其軍事哲學出發,《孫臏兵法》持 “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它在《孫子》“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基礎上,用歷史傳說和史實來說明只有“舉兵繩之”,才能達到“天下服”的目的,反對奢談禮樂仁義來禁爭掠奪,主張富國強兵。這與戰國七強并立,全國趨于統一的客觀要求是相符合的。此外,該書還樸素地論述了敵我、攻守、眾寡、強弱、久速、生死、勝敵、安危、存亡、治亂、勇怯、虛實等一系列矛盾之間的辯證關系。
《孫臏兵法》發展了《孫子》“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的思想,提出“必攻不守”的積極戰略,并主張“貴勢”的靈活戰術。所謂“貴勢”,是指根據敵情、我情、地形、天候、陣法等各方面條件,創造利己不利敵的作戰態勢,靈活用兵的原則。如: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 的情況下,要善于 “讓威”,后發制人; 或“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突然襲擊;或“避而驕之,引而勞之”,先疲后打等等。這些戰略戰術的運用,又須把握 “陣”、“勢”、“變”、“權”這四個基本規律,隨機應變,方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克敵制勝。
在軍隊建設方面,《孫臏兵法》重視訓練精兵強將。它要求將帥具有“忠”、“信”、“敢”的品德和 “得主專制” (有指揮作戰的全權)、“知道” (懂得戰爭規律)、“得眾” (取得士兵的信賴)、“左右和” (將帥幕僚團結)、“量敵計險”(善于因敵制勝)等5個條件,才能經常打勝仗?!洞圩洹泛?《行篡》兩篇則是專門論述“篡賢取良”為核心的精選訓練士卒,通過法制、管理和教育來提高士卒軍政素質等治軍原則。
竹簡《孫臏兵法》出土后,不但解開了長期懸而未決的有關孫臏及其兵書的若干疑問,而且為研究先秦兵家思想又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在古文字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因而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十余年來,研究 《孫臏兵法》 的論文已達幾十篇,如陳克明《略論〈孫臏兵法〉》(載于 《社會科學輯刊》1981年第6期);楊伯駿 《孫臏和 〈孫臏兵法〉雜考》(原載 《文物》 雜志1975年第3期,后收入 《楊伯駿學術論文集》岳麓出版社1984年出版); 還有陳濟康等 《略談〈孫臏兵法〉對〈孫子兵法〉的發展》(載于《爭鳴》1987年第3期)和鄧澤宗《〈孫臏兵法〉的軍事思想體系初探》(載于 《軍事史林》1987年第5期)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對該書作了考察。由于竹簡自然剝蝕和出土時發掘上的原因,殘斷散亂十分嚴重,雖經文物部門組織力量大力整理,仍有許多文字脫漏,簡次、斷簡綴合、釋文等問題也未得到完滿的解答。銀雀山漢簡整理小組編定出版的釋文與注釋對于研究該書具有開創之功。此后,張震澤先生在其基礎上撰成力作《孫臏兵法校理》,為研究該書的重要參考書。此外,1986年,解放軍出版社和巴蜀書社分別出版了鄧澤宗的 《孫臏兵法注譯》、傅振倫的 《孫臏兵法譯注》和霍印章的 《孫臏兵法淺說》等研究著作,可供讀者選擇參考。
參考文獻
- 1. 張震澤: 《孫臏兵法校理》 中華書局,1982。
- 2.霍印章:《孫臏兵法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6。W
上一篇:《孫子算經》的主要內容,《孫子算經》導讀
下一篇:《守城要覽》的主要內容,《守城要覽》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