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三十一章)
9.1 子罕言利與命(1)與仁。
譯文
孔子很少談?wù)摾妗⑻烀腿实隆?/p>
注釋
(1)命:天命,指人力所不能支配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
感悟
孔子的義利觀是重義輕利,他把如何正確對待“義”與“利”,看成是君子與小人的試金石。“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4.16)意思是“君子明于義,小人明于利”。君子深明大義,一切行事皆以義為出發(fā)點(diǎn);小人則唯利是圖,一切行事皆以利為出發(fā)點(diǎn)。孔子指出“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4.12)。意思是“依據(jù)私利而行事,會招致很多怨恨”。由此可見,孔子“罕言利”,乃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孟子·梁惠王上》對此進(jìn)行了闡發(fā):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yuǎn)千里而來,將有給我國帶來利益的高見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身有利?’結(jié)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擁有的兵車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輕義重利,他們不奪得國君的權(quán)位是永遠(yuǎn)不會滿足的。然而,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遺棄自己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自己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要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必須指出的是,雖然孔子“罕言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不取利,只是要求人們“見利思義”(《論語·憲問》14.12)、“義然后取”(《論語·憲問》14.13)而已;而不是像后來的孟子、朱熹那樣,把義與利完全對立起來,認(rèn)為應(yīng)該取義舍利。這對于我們正確對待義與利仍然具有指導(dǎo)意義。
《論語》里言“命”和“天命”者,不過數(shù)處,由此可見孔子“罕言命”。必須指出的是,雖然孔子“罕言命”,但并非完全不言命。畢竟命的觀念由來已久,它早已扎根于華夏文化之中,雖然孔子懷疑天命的有無,但是也沒有斷然否定。從《論語》來看,孔子對天命的理解,跟夏商以來天命觀已經(jīng)有所不同:“天命”本指天神的意旨,古人認(rèn)為天是有意志的神,是萬物的主宰;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們的命運(yùn)。孔子不承認(rèn)上天具有支配一切的神威,因此《論語》中的“命”和“天命”是指人力所不能支配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
孔子對待天命的態(tài)度主要體現(xiàn)在知天命、畏天命和疑天命三個方面。
所謂知天命,就是要能夠順應(yīng)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2.4)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五十歲能順應(yīng)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論語》里記載這樣一件事:“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9.5)意思是孔子在匡地遭圍困,孔子說:“文王已死,古代文獻(xiàn)典籍不都在我這里嗎?如果天將使這些古代文獻(xiàn)典籍喪失,那我就不能掌握這些古代文獻(xiàn)典籍了;如果天不讓這些古代文獻(xiàn)典籍喪失,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孔子在遭受困厄之時,眼看救援無望,但自信能夠脫險。其根據(jù)在于自己擔(dān)負(fù)著傳承古代文獻(xiàn)的重任,而這些古代文獻(xiàn)也是天所不欲喪失的,因此,我既承天意,匡人豈敢違天意而加害于我?我又何懼匡人的圍困呢!此可謂匡人圍困達(dá)數(shù)日,我自巋然不動。孔子還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14.36)意思是“我的學(xué)說將得到施行嗎,取決于天命;我的學(xué)說將遭到廢棄嗎,也取決于天命。公伯寮能將天命怎么樣呢!”這些皆表明孔子知天命,即順應(yīng)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與后世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意相當(dāng)。“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20.3)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意思是“不知道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就不能成為君子”。這里孔子把“知天命”當(dāng)成成為君子的一個必要條件。
所謂畏天命,就是對天命要存敬畏之心。“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16.8)君子知天命,則應(yīng)敬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敬畏天命。敬畏天命,則有所忌憚,不敢妄為;不敬畏天命,則將肆無忌憚,無所不為。這里孔子把是否“畏天命”當(dāng)成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
所謂疑天命,就是對天命存疑。夏人尊天尚命,殷人尊神尚鬼,周人尊禮尚文,而孔子尊崇西周以來的禮樂文化,于是對天命鬼神持質(zhì)疑的態(tài)度,所以孔子“罕言命”,也就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莊子·齊物論》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圣人即孔子,天命、鬼神都是六合之外,是孔子存而不論的東西。所謂存而不論,就是保留它而不置可否,不論其有無。這實際上是不大相信其有。
綜上所述,孔子的天命觀對于我們正確對待天命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說孔子“罕言利”和“罕言命”,皆好懂;至于說孔子“罕言仁”,就不太好理解了。古往今來不少學(xué)者質(zhì)疑孔子罕言命與仁,認(rèn)為孔子只是罕言利,而命與仁為孔子所常言。例如:
陳天祥《四書辨疑》云:“圣人于三者之中所罕言者惟利耳,命與仁乃所常言。命猶言之有數(shù),至于言仁,寧可數(shù)邪?圣人舍仁義而不言,則其所以為教為道,化育斯民,洪濟(jì)萬物者,果何事也?”康有為《論語注》云:“考之《論語》,孔子言命、仁至多……即《論語》言仁已四十二章,若以為罕言,則孔子所多言者為何也?”于是有人把其中的“與”解釋為“許;贊成”。例如,史繩祖《學(xué)齋占畢》云:“子罕言者,獨(dú)利而已。當(dāng)以此四字為句作一義。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與,此當(dāng)別作一義。‘與’如‘吾與點(diǎn)也’、‘吾不與也’等字之義。”
有人認(rèn)為“言”在這里是指“自言”。例如,程樹德《論語集釋》:“竊謂解此章者多未了解‘言’之義。蓋言者,自言也。記者旁窺已久,知夫子于此三者罕自言,非謂以此立教也。說者徒見問答多問仁,遂疑命、仁為夫子所常言,實則皆非此章之義也。”楊伯峻《論語譯注》把“罕言”譯為“主動談到”,他認(rèn)為“《論語》中講‘仁’雖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別人問答之詞,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門的最高道德標(biāo)準(zhǔn),正因為少談,孔子偶一談到,便有記載。不能以記載的多便推論孔子談得也多……諸家之說未免對于《論語》一書過于拘泥,恐怕不與當(dāng)時事實相符,所以不取”。
按,如果把“與”解釋成“許;贊成”,則值得商榷。因為說孔子贊成“仁”則可,說孔子贊成“命”則并非正確,孔子并非信“命”之人。如果把“與”仍然解釋成連詞,則此句的意思就是“孔子很少談?wù)摾妗⒚\(yùn)和仁德”。這又似乎與《論語》里大量談“仁”的事實不符,因此程樹德和楊伯峻的解釋似乎顯得有些牽強(qiáng),難以令人信服。盡管如此,這總比說孔子“贊成天命”要好些,所以我們的翻譯姑且采用程樹德和楊伯峻的解釋,但無法談感悟。孔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13.3)我們就姑且存疑吧。
9.2 達(dá)巷黨(1)人曰:“大哉孔子!博學(xué)而無所成名(2)。”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3)?執(zhí)御(4)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
譯文
達(dá)巷鄉(xiāng)的人說:“孔子真?zhèn)ゴ螅〔W(xué)卻沒有成就名聲的專長。”孔子聽到這話,對學(xué)生們說:“我做什么呢?做駕馭車馬的人嗎?做射箭手嗎?我做駕馭馬車的人吧。”
注釋
(1)達(dá)巷黨:達(dá)巷鄉(xiāng)。黨:古代一種居民組織單位。古代5家為鄰,5鄰為里,500家為黨,5黨為州,5州為鄉(xiāng),即12500家為鄉(xiāng)。(2)無所成名:沒有成就名聲的專長。“無所……”為習(xí)慣說法,其內(nèi)部層次是:“無”+“所……”。其中“所……”是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東西”,作“無”的賓語。(3)執(zhí):從事;做。(4)御:駕馭車馬。
感悟
孔子提倡“君子不器”(《論語·為政》2.12)。意思是君子不要像器皿那樣只有某種專門的用途,而對于其他專業(yè)或?qū)W問則一無所知,此所謂博學(xué)多才,一專多能。孔子自己就是多才多藝之人,譬如: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論語·子罕》9.6)意思是太宰向子貢問道:“孔夫子是圣人吧?為什么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天使他成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之后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貧賤,所以學(xué)會了很多卑賤的事。在上位的人有這么多技藝嗎?當(dāng)然是不多的。”達(dá)巷鄉(xiāng)的人也稱贊孔子偉大和博學(xué),卻不了解孔子所倡導(dǎo)的“君子不器”的主張,于是說孔子“博學(xué)卻沒有成就名聲的專長”。在達(dá)巷鄉(xiāng)的人看來,如果孔子能夠以某種專長來成就名聲,那該多好啊!“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意思是孔子聽到這話,對學(xué)生們說:“我做什么呢?做駕馭車馬的人嗎?做射箭手嗎?”“射”、“御”與“禮”、“樂”、“書”、“數(shù)”皆為六藝之一,而御最為卑下,于是孔子說:“我做駕馭馬車的人吧。”朱熹《論語集注》云:“博學(xué)而無所成名,蓋美其學(xué)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藝之名也。……射御皆一藝,而御為人仆,所執(zhí)尤卑。言欲使我何所執(zhí)以成名乎?然則吾將執(zhí)御矣。聞人譽(yù)己,承之以謙也。”在朱熹看來,這是孔子“聞人譽(yù)己,承之以謙也”,體現(xiàn)了孔子的謙虛精神。
其實未必如此,因為即使孔子成為駕馭馬車的高手,這一專長也不可能使他成就名聲啊。試問有誰是因為善于“執(zhí)御”而成名的呢?沒有。因此,從表面上看,這好像是孔子在接受達(dá)巷鄉(xiāng)人的意見,并且自謙地認(rèn)為自己只能在“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二者之中選擇一種專長,并且選擇了“執(zhí)御”;其實我們不妨把它看成是孔子的自我解嘲:既然達(dá)巷鄉(xiāng)人認(rèn)為我“博學(xué)卻沒有成就名聲的專長”,那么我該有什么專才呢?我就做駕馭馬車的人吧。就這么隨口一說,而不去反駁達(dá)巷鄉(xiāng)人對自己的不了解,這樣不僅體現(xiàn)了孔子所倡導(dǎo)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1.1)的精神,也體現(xiàn)了孔子的幽默感。
9.3 子曰:“麻冕(1),禮也;今也純(2),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3),泰(4)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文
孔子說:“用麻織禮帽,這是禮的規(guī)定;現(xiàn)在用絲織禮帽,比較節(jié)儉,我依從大家的做法。臣拜見君時,先在堂下行拜禮,這是禮的規(guī)定;現(xiàn)在只在堂上行拜禮,這是驕慢。雖然違反大家的做法,我仍然遵照先在堂下行拜禮的規(guī)定。”
注釋
(1)麻冕:用麻織的禮帽。(2)純:絲。(3)拜下、拜乎上:臣拜見君時,先要在堂下跪拜,這就是“拜下”;升堂后還要再拜,這就是“拜乎上”。孔子之時,臣拜見君時,已不行“拜下”之禮,而直接至堂上行拜禮。(4)泰:驕慢;倨傲。
感悟
孔子倡導(dǎo)節(jié)儉。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論語·八佾》3.4)。意思是“禮,與其奢侈,寧可節(jié)儉”。節(jié)儉或許更能適切人的性情。孔子以此為依據(jù)來判斷哪些禮節(jié)可以改革,例如:根據(jù)禮的規(guī)定,禮帽是要用麻來織的,孔子之時改用絲來織了。孔子認(rèn)為這樣比較節(jié)儉,因此他說“我依從大家的做法”。由此可見,孔子具有改革的思想,也善于順應(yīng)歷史發(fā)展的潮流而從眾,并非一味地因循守舊而死死地固守周禮。
孔子倡導(dǎo)敬,為禮強(qiáng)調(diào)一個“敬”字。“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3.26)意思是 “居于上位而不寬宏大量,行禮時不嚴(yán)肅恭敬,參加喪禮時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么看得下去呢?”孔子以此為依據(jù)來判斷哪些禮節(jié)不可以改革,例如:根據(jù)禮的規(guī)定,臣拜見君時,先要在堂下行拜禮,升堂后還要再拜;孔子之時,臣子已不在堂下向君行拜禮了,而直接在堂上行拜禮。孔子認(rèn)為,這事關(guān)君臣之道,不可輕易廢棄;況且拋棄“拜下”之禮,此舉乃“泰也”。是驕慢的行為,是為禮不敬。如果行禮卻缺乏恭敬之心,那么禮還有什么用呢?只不過徒有虛名罷了。因此孔子說:“雖違眾,吾從下。”意思是“雖然違反大家的做法,我仍然遵照先在堂下行拜禮的規(guī)定”。由此可見,孔子對待禮制的改革又是相當(dāng)慎重的。朱熹《論語集注》引程子曰:“君子處世,事之無害于義者,從俗可也;害于義,則不可從也。”這或許可以看成是孔子的改革觀。
孔子的改革觀對于我們今天所從事的改革事業(yè)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們倡導(dǎo)改革,但是并非一切改革都是對的,更并非一改就靈。哪些方面可以改革、必須改革,哪些方面不宜改革,這得依據(jù)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孔子以是否符合“義”、是否符合“敬”為標(biāo)準(zhǔn),來評判當(dāng)時禮制改革的對與錯;我們當(dāng)以是否符合四項基本原則和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為標(biāo)準(zhǔn),來評判改革的對與錯,以及哪些方面能否改革的問題。
9.4 子絕(1)四,毋意(2),毋必(3),毋固(4),毋我(5)。
譯文
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他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zhí)己見,不自私自利。
注釋
(1)絕:杜絕。(2)意:推測;猜測。(3)必:絕對肯定。(4)固:固執(zhí);頑固。朱熹《論語集注》:“固,執(zhí)滯也。”(5)我:這里指為我;自私自利。朱熹《論語集注》:“我,私己也。”
感悟
孔子在這里實際上是提出了謀事和行事的四項基本原則。有些人特別是某些行政官員在謀事和行事方面,好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不愿做深入細(xì)致的調(diào)查研究,此乃“意”也;一旦形成方案、計劃,則過于自信,剛愎自用,此乃“必”也,“固”也;究其原因,乃在于為一己之私利,此乃“我”也。
當(dāng)今不少行政官員好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事前憑一時之“靈感”,并且自信此項工程“意義重大”,“很有必要”。即使召開“論證會”,往往也只是走過場,聽不進(jìn)不同意見,最終以“一把手”的名義拍板。表面上打著“民心工程”的旗號,而骨子里則是以為此項工程一旦完成,自己則將政績凸顯,聲名鵲起;或者干脆就是為了通過搞工程而大撈一把。結(jié)果所謂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民心工程,往往成為拍腦袋工程、豆腐渣工程、腐敗工程。此類現(xiàn)象,已屢見不鮮,也常見諸報端。由此可見,謀事和行事杜絕“意”、“必”、“固”和“我”,多做調(diào)查研究工作,多聽聽不同意見,去掉一己之私利而真正一心為民,這是謀事和行事的基本原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2)?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3)不得與(4)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
孔子在匡地遭圍困,說:“文王已死,古代文獻(xiàn)典籍不都在我這里嗎?如果天將使這些古代文獻(xiàn)典籍喪失,那我就不能掌握這些古代文獻(xiàn)典籍了;如果天不讓這些古代文獻(xiàn)典籍喪失,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注釋
(1)子畏于匡:孔子在匡地遭圍困。畏:圍困;拘禁。《荀子·賦篇》:“比干見刳,孔子拘匡。”《史記·孔子世家》:“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匡人誤圍夫子,以為陽虎。”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2)文不在茲乎:“文”指古代文獻(xiàn)典籍。茲:此。這里為孔子自指。(3)后死者:孔子自稱。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文王既沒,故孔子自謂‘后死者’。”(4)與(yù):參與,這里指掌握;獲得。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罕》9.1章感悟。
9.6 太宰(1)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2)多能也?”子貢曰:“固(3)天縱(4)之將圣(5),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6)。君子(7)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
太宰向子貢問道:“孔夫子是圣人吧?為什么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天使他成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之后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貧賤,所以學(xué)會了很多卑賤的事。在上位的人有這么多技藝嗎?當(dāng)然是不多的。”
注釋
(1)太宰:官名。此人姓名不詳。(2)何其:為什么這樣,表詢問原因。(3)固:本來。(4)縱:使;讓。(5)將圣:大圣人。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言天固縱之大圣之德,又使多能也。”《爾雅·釋詁》:“將,大也。”《荀子·堯問》:“然則孫卿懷將圣之心。”(6)鄙事:卑賤的事;小技藝。孔子少時嘗為乘田、委吏等,就是鄙事。(7)君子:這里指有位者;統(tǒng)治者。
感悟
太宰以多才多藝為圣人,而孔子恰好多才多藝,所以太宰說道:“孔夫子是圣人吧?”如果不是圣人,為什么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認(rèn)為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天要使他成為圣人的,這是關(guān)鍵;至于多才多藝,只是圣人之余事,不過這也是天使他這樣的。子貢把孔子的多才多藝鍍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孔子對此皆不以為然。孔子認(rèn)為自己并非圣人,多才多藝實與圣人無關(guān),也與天意無關(guān)。因此太宰只知道我“多能”而不知我何以“多能”,子貢居然把我的“多能”與天意聯(lián)系在一起,這似乎在神話我。其實根本原因就在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也在于“吾不試”,為了謀生,所以學(xué)了一些技藝。個中酸楚,誰能知之?別拉扯什么圣人、天意之類,實乃不得已而為之。哪像那些在位者,祿位世襲,衣食無憂,當(dāng)然用不著去從事這些鄙事了,自然也就沒有我這么多技藝了。這種表白,多么樸素?zé)o華啊!既不忌諱自己“少也賤”的經(jīng)歷,也不接受別人所贈送的“圣人”和“天意”之類的光環(huán),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低調(diào)做人,此乃難能可貴。
反觀當(dāng)今社會,不少人稍有一技之長,甚至這“技”乃雕蟲小技,于是乎就開始飄飄然,自以為“吾大師與?何其多能也?”于是就自封為“大師”,或者笑納別人奉送的“大師”稱號,并且?guī)缀醵贾M言自己“少也賤”的歷史,而給自己編造輝煌的履歷,編織神圣的光環(huán),其結(jié)果是假履歷、假學(xué)歷、假成果、假技藝等不斷地被人戳穿,而一個個的“大師”也隨即轟然倒下。這正是:有的人雕蟲小技,就自封為大師;孔夫子多才多藝,卻拒圣人稱號。自封大師者,人們把他用力摔倒;拒絕圣稱者,人們把他舉得很高。
9.7 牢(1)曰:“子云:‘吾不試(2),故藝。’”
譯文
牢說:“孔子說過:‘我沒有被任用,所以學(xué)了一些技藝。’”
注釋
(1)牢:人名,姓氏不詳。(2)試:使用;任用。《說文》:“試,用也。”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試,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見用,故多技藝。”
感悟
請參見上章感悟。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1)問于我,空空如(2)也。我叩(3)其兩端(4)而竭焉。”
譯文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有位知識淺陋的人問我問題,我一無所知。我從那個問題的正反本末去詢問,然后盡量回答他。”
注釋
(1)鄙夫:知識淺陋的人。鄙:鄙陋;見識短淺。(2)空空如:形容一無所有。這里指一無所知。(3)叩:叩問;詢問。(4)兩端:朱熹《論語集注》:“兩端,猶言兩頭。言終始、本末、精粗,無所不盡。”
感悟
孔子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他對自己多才多藝的原因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不接受別人所贈送的“圣人”和“天意”之類的光環(huán),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請參見《論語·子罕》9.6章感悟),還在于他有自知之明。雖然孔子多能多藝,但他也知道自己并非無所不知。譬如面對一位知識淺陋之人的詢問,他老老實實地承認(rèn)自己“空空如也”,對此一無所知。這正是孔子所倡導(dǎo)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治學(xué)態(tài)度。
9.9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1),吾已矣夫!”
譯文
孔子說:“鳳凰不來,黃河不出現(xiàn)八卦圖,我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了啊!”
注釋
(1)鳳鳥河圖:鳳鳥:鳳凰,傳說中的百鳥之王,祥瑞的象征。傳說虞舜時代和周文王時代皆出現(xiàn)過鳳凰。河圖:傳說伏羲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fù)八卦圖而出。所以人們用鳳鳥河圖的出現(xiàn)象征著圣人出現(xiàn)與天下太平。
感悟
孔子在政治上具有遠(yuǎn)大抱負(fù),并且具有一整套的政治主張和執(zhí)政理念,也具有非凡的執(zhí)政能力。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公元前501年,“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升為司空(管營造),由司空為司寇(管司法)”。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其仕宦生涯只有四年,即51~55歲(公元前501~前497年)。諸侯國尤其是魯國的近鄰齊國,害怕魯國任用孔子而成霸業(yè),于是“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論語·微子》18.4)。此后孔子周游列國,為宣傳他的仁學(xué)和實現(xiàn)他的政治主張而奔走。孔子在外流亡14年,直到公元前484年才從衛(wèi)國回到魯國,此時孔子已是68歲的老人了。他一生都在為實現(xiàn)理想而奔走、而呼喊,但是任何士人的政治理想都必須借助圣王或者明君才能得以實現(xiàn)。然而,直到孔子晚年,“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史記·孔子世家》)。在周游列國期間,曾經(jīng)有人勸他隱居,孔子向子路袒露心扉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18.6)意思是“人不可以跟鳥獸同群,我不跟天下人在一起又能跟誰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必跟你們一起來改變這世道了”。經(jīng)過了種種波折之后,孔子此時不得不承認(rèn)這樣的現(xiàn)實:“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鳳鳥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祥瑞的象征。傳說虞舜時代和周文王時代皆出現(xiàn)過鳳凰。河圖,傳說伏羲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fù)八卦圖而出。所以人們用鳳鳥河圖的出現(xiàn)象征著圣人出現(xiàn)與天下太平。鳳凰不再來,黃河不再出現(xiàn)八卦圖,這就意味著像伏羲、虞舜、周文王那樣的圣王不再出現(xiàn),而孔子實現(xiàn)清明政治的理想也就自然無法實現(xiàn)了。所以孔子感嘆道:“鳳凰不來,黃河不出現(xiàn)八卦圖,我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了啊!”孔子的這種感嘆,是他對諸侯紛爭、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是他對清明政治、太平盛世的向往,是他憂國憂民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是他對世無明君的失望,是他對理想抱負(fù)不能實現(xiàn)而發(fā)出的無可奈何的傷感。
9.10 子見齊衰(1)者、冕(2)衣裳者與瞽者(3),見之,雖少,必作(4);過之,必趨(5)。
譯文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戴禮帽穿禮服的人以及盲人,相見時,即使他們年輕,孔子也一定站起來;經(jīng)過時,一定快步走。
注釋
(1)齊衰(zīcuī):喪服。(2)冕: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3)瞽(ɡǔ)者:盲人。(4)作:起;站起來。(5)趨:跑;快步走。
感悟
哀悼有喪者,同情殘疾人,這是“仁”的體現(xiàn)。尊重卿大夫,尊卑有序,這是禮的規(guī)定。因此,當(dāng)孔子與這些人相見時,即使這些人還年輕,孔子也一定站起來;經(jīng)過時,一定快步走,以示尊重。《論語》里他處也記載了孔子類似的行為:孔子“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fù)版者”(《論語·鄉(xiāng)黨》10.25)。意思是“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非常親密,一定改變神色。看見戴著禮帽的人和盲人,即使常相見,一定有禮貌。在車上看見穿喪服的人,就俯身把手扶在車前的橫木上以致敬。看見背負(fù)國家圖籍的人,也俯身把手扶在車前的橫木上以致敬”。《論語》里還具體記載了孔子幫助盲人的事情:“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論語·衛(wèi)靈公》15.42)意思是師冕來見孔子,走到臺階旁邊,孔子說:“這是臺階。”走到坐席旁邊,孔子說:“這是坐席。”都入座后,孔子告訴他說:“某人坐在這里,某人坐在那里。”師冕出去之后,子張問道:“這是與樂師說話的方式嗎?”孔子說:“是的,這本來就是幫助樂師的方式。”人們可以由這些細(xì)節(jié)看到孔子的仁心與守禮;同時也表明,如何對待不幸者、殘疾人,如何對待上級領(lǐng)導(dǎo),這往往體現(xiàn)出一個人是否具有仁愛之心與是否懂禮,品德修養(yǎng)往往從細(xì)枝末節(jié)處體現(xiàn)出來。
9.11 顏淵喟然(1)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2)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3)。雖欲從之,末(4)由(5)也已。”
譯文
顏淵感嘆著說:“老師的道德學(xué)問,越仰望越覺得它崇高,越鉆研越覺得它堅實。好像看見它在前面,忽然又好像到了后面。老師善于循序漸進(jìn)地誘導(dǎo)人,用古代文獻(xiàn)來增廣我的知識,用禮儀來約束我的言行,即使我想停止學(xué)習(xí)都不可能。我已經(jīng)竭盡才力,仿佛看見老師的道德學(xué)問高高地聳立著,雖然我想追隨它,卻找不到道路。”
注釋
(1)喟然:嘆氣的樣子。喟:嘆氣聲。(2)循循然:有步驟、有次序的樣子。何晏《論語集解》:“循循:次序貌。”(3)有所立卓爾:指孔子所建樹的道德學(xué)問高高聳立的樣子。皇侃《論語義疏》:“言雖自竭才力,以學(xué)博文約禮,而孔子更有所言述創(chuàng)立,則卓爾高絕也。”朱熹《論語集注》引程子曰:“然后見夫子所立之卓然,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所立:指孔子所建樹的道德學(xué)問。立:建立;建樹。卓爾:高聳的樣子。(4)末:無;沒有。(5)由:通“迪”,道路;途徑。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由,假借為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裴骃《史記集解》引王逸曰:“由,道也。”
感悟
這是顏回談?wù)撓蚩鬃訉W(xué)習(xí)的體會。第一,顏回認(rèn)為孔子的道德學(xué)問,越仰望越覺得它崇高,此可謂不可及;越鉆研越覺得它堅實,此可謂不可入;好像看見它在前面,忽然又好像到了后面,此可謂高深莫測。第二,雖然孔子的道德學(xué)問高不可及,堅不可入,高深莫測,但是孔子善于循序漸進(jìn)地誘導(dǎo)人,其教學(xué)方法科學(xué)。第三,孔子的教學(xué)內(nèi)容實用。“子曰:‘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顏淵》12.15)孔子曾經(jīng)教育弟子要廣泛地學(xué)習(xí)古代文獻(xiàn),用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這樣也就可以做到不違背道了。顏回銘記在心,說老師“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博我以文”,則能使我增廣知識,培養(yǎng)才干;“約我以禮”,則能使我自覺地用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博文而知禮,就是一個既有文化知識又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我們由此可見孔子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biāo)。第四,孔子善于催人奮進(jìn)。盡管孔子的道德學(xué)問“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然而有老師的循循善誘,即使我想停止學(xué)習(xí)都不可能。第五,孔子的道德學(xué)問非常人所能及。顏回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竭盡才力,仿佛看見老師的道德學(xué)問高高地聳立著,雖然自己想追隨它,卻找不到途徑。正因為顏回對孔子的道德學(xué)問有此五嘆,因而篤志追隨孔子求道問學(xué),最終成為孔門高足。
9.12 子疾病(1),子路使門人為臣(2)。病間(3),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4)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5),予死于道路(6)乎?”
譯文
孔子病重,子路使同學(xué)們充當(dāng)治喪的家臣。孔子病情好轉(zhuǎn)之后,說:“仲由干這種欺詐的勾當(dāng)很久了啊!我不配有治喪的家臣,卻做出了使我有治喪的家臣之事。我欺騙誰呢?欺騙天嗎?況且我與其死在治喪的家臣的手里,寧可死在你們的手里啊!即使我死后不能舉行隆重的葬禮,難道我會被拋尸路旁嗎?”
注釋
(1)疾病:病重。(2)臣:此指料理喪事的家臣。朱熹《論語集注》:“夫子時已去位,無家臣。”(3)病間(jiàn):疾病稍愈或好轉(zhuǎn)。《方言·卷三》:“差,間,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謂之差,或謂之間,或謂之知。知,通語也。”(4)無寧:寧可;寧肯。(5)大葬:隆重的葬禮。(6)死于道路:朱熹《論語集注》:“謂棄而不葬。”
感悟
根據(jù)禮制,諸侯和大夫死后才能有治喪的家臣。《禮記·王制》正義引鄭玄曰:“大夫退,葬以士禮。致仕,以大夫禮葬。”雖然孔子曾經(jīng)做過魯國司寇,但是早已辭官,因此孔子死后只能以士禮安葬。孔子在返回魯國的途中病重,子路卻使孔子弟子充當(dāng)治喪的家臣。就子路而言,其本意是為尊師,想把葬禮辦得隆重一些。孔子病情好轉(zhuǎn)之后得知此事,非常生氣,說:“仲由干這種欺詐的勾當(dāng)很久了啊!我不配有治喪的家臣,卻做出了使我有治喪的家臣之事。我欺騙誰呢?欺騙天嗎?”由此可見,孔子一生循禮而行,至死也不會行僭越禮制之事,哪怕是“被僭越”,他也認(rèn)為這是欺天之罪。另外,孔子所重者,師生之情也。死后有家臣來操辦喪事,固然是有地位的象征,但是怎比得上由自己的弟子來操辦所具有的親情呢!與其死后讓治喪的家臣來操辦喪事,不如讓弟子來操辦。所以孔子又深情地說道:“況且我與其死在治喪的家臣的手里,寧可死在你們的手里啊!”并且孔子堅信,如果他死了,弟子不可能不置之不顧的,所以孔子說道:“即使我死后不能舉行隆重的葬禮,難道我會被拋尸路旁嗎?”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fù)盡哀;或復(fù)留。唯子贛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孔子死后或許沒有家臣治喪那種排場,卻享受到“弟子皆服三年”的尊榮。古往今來,為師之尊、之榮,莫過于此!
9.13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1)而藏諸,求善賈(2)而沽(3)諸(4)?”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譯文
子貢說:“這里有塊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來呢,還是尋找識貨的商人賣掉它呢?”孔子說:“賣掉它!賣掉它!我就是在等待識貨的人。”
注釋
(1)韞櫝(yùndú):藏在匣子里。韞:收藏。櫝:木匣。(2)善賈(ɡǔ):識貨的商人。賈:商人。(3)沽:賣。(4)諸:“之乎”的合音。
感悟
或許子貢想試探孔子是否愿意出仕,但又不便直截了當(dāng)?shù)貑枺谑窃O(shè)喻道:“這里有塊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來呢,還是尋找識貨的商人賣掉它呢?”子貢是商人,其設(shè)喻也“三句話不離本行”。孔子當(dāng)然知道子貢所問并非真的是請教如何處置一塊美玉,而是要試探自己是否愿意出仕。既然你子貢不明言,而以經(jīng)商設(shè)喻,那么我也不直說,干脆就順著你的表層語意來談吧:“賣掉它!賣掉它!我就是在等待識貨的人。”我們可以展開想象:孔子言罷,與子貢相視而笑,師生之間的那種親密無間,躍然紙上;孔子的幽默感,亦由此可見。
想當(dāng)年,姜太公窮困潦倒,年老釣于渭濱,以待“善賈”,最終得以遇見周文王,文王拜之為師。“待善賈”,這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幾乎已成為士之共識。“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正是當(dāng)時之士選擇明主的寫照。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jù)。諸葛亮身懷曠世之才而隱居隆中,待劉備三顧茅廬之后,以為得遇明主,方才出山輔佐劉備。他聯(lián)吳抗曹,赤壁一戰(zhàn),遂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如果未遇“善賈”劉備,諸葛亮或許寧肯一輩子如美玉“韞櫝而藏”。諸葛先生或許是秉承孔子之遺風(fēng)乎!
9.14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
孔子想去九夷居住。有人說:“那里文化落后,怎么居住呢?”孔子說:“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文化落后呢?”
注釋
(1)九夷:東方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2)陋:粗俗。這里指文化粗俗落后。
感悟
請參見《論語·公冶長》5.7章感悟。
9.15 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1),《雅》、《頌》各得其所(2)。”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然后才把《詩經(jīng)》的音律校正好,使《雅》、《頌》各歸其類。”
注釋
(1)樂正:使樂正。(2)《雅》、《頌》各得其所:使《雅》、《頌》各歸其類。《詩經(jīng)》305篇分為《風(fēng)》、《雅》、《頌》三類,各類詩篇皆入樂,可歌唱。例如:《風(fēng)》是15方國和地區(qū)的民間詩歌,《雅》主要是朝會樂歌,用于諸侯朝聘、貴族宴享等典禮,《頌》是西周王室、魯國和宋國的宗廟祭祀樂歌。《詩經(jīng)》流傳到孔子時,存在著詩篇重復(fù)、殘缺、次序混亂、文字錯訛、曲調(diào)離譜等現(xiàn)象,孔子廣泛搜集《詩經(jīng)》的各種抄本,對《風(fēng)》詩、《雅》詩和《頌》詩按照樂曲進(jìn)行分類整理,以正確的音調(diào)校正音律。
感悟
請參見《論語·八佾》3.23章感悟。
9.16 子曰:“出(1)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2),不為酒困(3),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出仕就侍奉公卿,在家就侍奉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不因酒醉而失禮,這些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注釋
(1)出:這里指出仕。(2)勉:努力;盡力。(3)困:困擾。這里指醉酒。何晏《論語集注》引馬融曰:“困,亂也。”
感悟
“出則事公卿”,此可謂盡忠之事;“入則事父兄”,此可謂盡孝悌之事。孔子及其弟子曾多次強(qiáng)調(diào)“忠”和“孝悌”,例如:孔子提倡“主忠信”(《論語·學(xué)而》1.8)。“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3.19)孔子告誡弟子道:“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論語·學(xué)而》1.6)曾子常自我反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xué)而》1.4)子夏倡導(dǎo)“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論語·學(xué)而》1.7)。孔子說“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此可謂尊禮。酒醉則心亂,心亂則容易導(dǎo)致非禮的言行,諸如酒能亂性,酒后吐狂言之類。因此孔子提倡“唯酒無量,不及亂”(《論語·鄉(xiāng)黨》10.8)。意思是“雖然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孔子認(rèn)為,上述“事公卿”、“事父兄”和“喪事勉,不為酒困”三事,自己都很容易做到,因此自信地說:“何有于我哉?”此乃孔子由生活中常見之事入手,來倡導(dǎo)其“孝悌”、“忠”和“禮”的主張,也是在告誡人們:“出仕”則宜忠,在家則宜孝悌,參加喪事則宜守禮,人生處處皆可見其品德修養(yǎng)。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1)如斯夫!不舍(2)晝夜。”
譯文
孔子站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逝。”
注釋
(1)逝者:流逝的河水,比喻流逝的時光。(2)舍:停留;停止。
感悟
孔子志向遠(yuǎn)大,他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17.5)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我將使文王武王之道在魯國復(fù)興!”然而這種理想,何日能夠?qū)崿F(xiàn)呢?陽貨曾一語道出孔子的心事:“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17.1)意思是“日月消逝,歲月不等人啊”。孔子站在河邊,看著滔滔逝去的流水,于是頓生無限感嘆,那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逝。正所謂人年易逝,韶華不再,而吾道尚猶未興!
此后不少具有遠(yuǎn)大抱負(fù)的人往往具有這種“逝川”情結(jié),或感嘆時光易逝而人年易老,或感嘆時光易逝而自勉奮力進(jìn)取,或感嘆時光易逝而自嘆功名難就、事業(yè)無成。屈原《離騷》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王逸解釋說:“言日月晝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來,以次相代。言天時易過,人年易老。”《古樂府·長歌行》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岳飛《滿江紅》曰:“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今俗語有“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皆是此理。
9.18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好道德如同喜好女色一樣的人。”
感悟
衛(wèi)靈公乃荒淫無道之君。他晚年寵幸夫人南子,而南子又是淫亂之人,與宋公子朝私通。孔子到達(dá)衛(wèi)國后,南子欲見孔子,于是“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愿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只是以禮相達(dá)而已。子路知道后很不高興,認(rèn)為這樣淫亂的女人您怎么也去見啊!孔子只好發(fā)誓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如果我做了不合禮的事,天厭棄我!天厭棄我!”這就是《論語》里所載的“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6.28)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居衛(wèi)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厭惡)之,去衛(wèi),過曹。”意思是孔子在衛(wèi)國都城居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天,衛(wèi)靈公和夫人南子同乘一輛車,宦官雍渠為車右擔(dān)任護(hù)衛(wèi),出宮游覽,讓孔子坐在另一輛車上,招搖過市。孔子非常氣憤,于是向來溫文爾雅的孔子也忍不住斥責(zé)說:“我沒見過喜好道德如同喜好女色一樣的人。”孔子認(rèn)為衛(wèi)靈公好色成性,卻不好德。如果他像好色一樣也好德,或許還有值得稱道之處,可惜沒有。此人純粹是一個好色之徒而已。孔子厭惡衛(wèi)靈公這樣的無道之君,于是離開了衛(wèi)國。由此可見,孔子雖欲從政,但是孔子始終堅持著這樣的出仕原則:“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4.5)“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8.13)孔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亦由此可見。
9.19 子曰:“譬如為山(1),未成一簣(2),止,吾止也。譬如平地(3),雖(4)覆一簣,進(jìn)(5),吾往(6)也。”
譯文
孔子說:“譬如壘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停下來,是我自己停止的。譬如填平土地,只倒下一筐土,如果繼續(xù)倒下去,是我自己堅持下去的。”
注釋
(1)為山:壘山;堆土造山。(2)簣(kuì):竹筐。(3)平地:填平土地。平:平整;填平。“平地”與“為山”一樣,都是動賓短語。(4)雖:通“惟(唯)”。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三:“惟,獨(dú)也。亦作雖。”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論語·子罕篇》:“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按:此“雖”字當(dāng)讀為“唯(惟)”,言平地之上,唯覆一簣,極言其少;正與“未成一簣”相對成義。(5)進(jìn):此指繼續(xù)。(6)往:前進(jìn)。這里指堅持。
感悟
《尚書·旅獒》云:“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xì)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意思是“早晚不可有不勤于修德的時候。不注重細(xì)行,終究會損害大德。譬如筑九仞高的土山,工作未完成只差一筐土”。孔子所云“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與此意同。這是從反面告誡人們:在經(jīng)過艱辛的努力而大功即將告成之時,如果放棄最后的一次努力,其結(jié)果必然是前功盡棄。孔子又從正面來鼓勵人們:“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意思是“就像填平土地,只倒下一筐土,如果繼續(xù)倒下去,是我自己堅持下去的”。這終將獲得成功。
無論是功虧一簣還是終將成功,都在于人們的主觀是否有恒心,是否能夠自強(qiáng)不息,積少成多,堅持到底。此可謂成也由己,敗也由己。堆土筑山與填平土地是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亦莫不如此。孔子曾這樣贊揚(yáng)顏淵的追求進(jìn)步:“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9.21)意思是“我只看見他不斷進(jìn)步,沒看見他停止過。可惜啊他死了!”子張對孔子的這一教誨亦有所感悟,他說:“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論語·子張》19.2)意思是“實行道德修養(yǎng)卻不能弘揚(yáng),信仰真理卻不堅定,這種人無足輕重”。這是揭示在道德修養(yǎng)和信仰真理方面功虧一簣的后果。
《禮記·中庸》云:“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qiáng)。”意思是“廣泛地學(xué)習(xí),詳細(xì)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堅定地實行。要么不學(xué)習(xí),一旦學(xué)習(xí)而沒學(xué)會,就不放棄。要么不詢問,一旦詢問而沒弄懂,就不放棄。要么不思考,一旦思考而沒收獲,就不放棄。要么不分辨,一旦分辨而不清楚,就不放棄。要么不實行,一旦實行而不堅定,就不放棄。別人做一次就能達(dá)到的,我做一百次總會達(dá)到;別人做十次就能達(dá)到的,我做一千次總會達(dá)到。果真實行這個方法,即使是愚蠢的人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剛強(qiáng)”。這也是從正面鼓勵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而不懈怠。
9.20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
孔子說:“告訴他道理,能堅持實行而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顏回吧!”
感悟
顏淵深悅孔子之道,稱贊孔子的道德學(xué)問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并且能夠堅持身體力行,顏回稱自己“欲罷不能。既竭吾才”(《論語·子罕》9.11)。意思是“即使我想停止學(xué)習(xí)都不可能。我已經(jīng)竭盡才力”。孔子曾告訴顏淵“仁”的道理:“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并告訴他“仁”的條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聽到之后,立即回答道:“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12.1)由此可見,顏淵不僅僅是聽老師的話,更重要的是能夠認(rèn)真貫徹實行老師的教誨。所以孔子稱贊顏淵說:“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9.21)這上下兩章的意思大致相同,只是贊揚(yáng)的角度不同而已。我們也可以把這兩章看做是對上章的補(bǔ)充說明,孔子以顏淵為例,來從正面證明“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的道理。
9.21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
孔子談?wù)擃仠Y時說:“可惜啊他死了!我只看見他不斷進(jìn)步,沒看見他停止過。”
感悟
請參見上章感悟。
9.22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譯文
孔子說:“莊稼只長苗卻不吐穗開花的,有吧!只吐穗開花卻不灌漿結(jié)實的,有吧!”
注釋
(1)秀:禾類植物吐穗開花。朱熹《論語集注》:“谷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谷曰實。”
感悟
莊稼需經(jīng)過長苗、吐穗開花、灌漿結(jié)實等生長階段,方可成熟。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所致,并非所有的莊稼都能吐穗開花,都能灌漿結(jié)實。此孔子所謂有的莊稼長苗卻不吐穗開花,有的莊稼只吐穗開花卻不灌漿結(jié)實。這也是自然之理,凡是種過莊稼的人無不知曉。由此而類推,為學(xué)亦然。所有為學(xué)之人當(dāng)然皆希望自己最終能夠?qū)W有所成,然而又并非人人皆能如愿。朱熹《論語集注》云:“蓋學(xué)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貴自勉也。”為學(xué)是否至于成,是否出現(xiàn)“苗而不秀”、“秀而不實”的現(xiàn)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康有為《論語注》云:“學(xué)者之有此,或厄于壽命,或懈于中途。故學(xué)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圣人之所以激勵后生至矣。”余以為,懈于中途者,是其缺乏恒心與毅力,這正如孔子所云:“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論語·子罕》9.19)厄于壽命者,雖天不假年,但只要做到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即使最終未能結(jié)實,亦可無憾矣。這樣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就可以自豪地說:“我一生都在努力奮斗,堅持不懈。在奮斗與堅持中,我享受到了追求的充實和快樂,它讓我的人生充滿了陽光。”
9.23 子曰:“后生(1)可畏(2),焉知來者(3)之不如今(4)也?四十、五十而無聞(5)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
孔子說:“青年人值得敬佩,怎么知道青年人不如現(xiàn)在的成年人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還沒有什么名聲,也就不值得敬佩了。”
注釋
(1)后生:年輕人;青年人。(2)畏:敬佩;佩服。《廣雅·釋訓(xùn)》:“畏,敬也。”皇侃《論語義疏》:“可畏,謂有才學(xué)可心服者也。”(3)來者:后輩。此與“后生”同義。(4)今:今者。此與“后生”、“來者”相對,指成年人;長輩。(5)聞:名望;名聲。
感悟
青年人或許暫時還不如成年人有成就,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永遠(yuǎn)追趕不上如今的成年人。他們年富力強(qiáng),充滿活力,充滿朝氣,充滿創(chuàng)造精神,將來很容易超過自己的前輩;他們擁有時間,擁有未來,其前途無可限量。所以從古至今,上一代對青年人都非常重視,毛澤東主席就曾這樣贊美青年人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jié)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diǎn)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作為成年人、老年人、長輩,應(yīng)該關(guān)心和培養(yǎng)年輕人、下一代,甘為人梯,為他們創(chuàng)造成才的條件和良好環(huán)境。這樣,當(dāng)“來者”、“后生”有朝一日超過我們這些“今者”時,我們就可以欣慰地說:長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我們的事業(yè)后繼有人。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雖然青年人年富力強(qiáng),將來很容易超過自己的前輩,此乃后生可畏;但是孔子亦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9.17)如果今日之后生不趁著年富力強(qiáng)而奮發(fā)向上,等到步入四十、五十歲時仍一無所成,“斯亦不足畏也已”,因為人生七十古來稀,《禮記·曲禮上》云:“五十曰艾。”《禮記·王制》云:“五十始衰。”即已步入老年人的行列矣,或許“大器晚成”者有之,但那只是個別現(xiàn)象,而剩下的只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猶自可,最多只是不值得敬佩而已;如果“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論語·陽貨》17.26)。意思是“到四十歲還被人厭惡,他這輩子也就完了”。為什么會被人厭惡呢?因為這種人始終沒有善行。因此,雖然后生有的是時間,但是必須珍惜時間,把握現(xiàn)在,奮力拼搏,干出一番事業(yè)來,并且及時遷善改過,方可不負(fù)孔子“后生可畏”之言。
9.24 子曰:“法語(1)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2),能無說(3)乎?繹(4)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孔子說:“以法則告誡的話,能不聽從嗎?改正錯誤才可貴。恭順贊許的話,能不高興嗎?分析其用意才可貴。聽了高興而不加分析,表面聽從而不改正,對這種人我就沒有辦法了。”
注釋
(1)法語(yù):以法則告誡。法:法則;合理。語:告訴;告誡。邢昺《論語注疏》:“以禮法正道之言告語之。”(2)巽(xùn)與之言:恭順贊許的話。巽:和順;恭順。與:贊許。(3)說:喜悅。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悅”。(4)繹:本義是抽絲,引申為理出事物的頭緒;分析。
感悟
如何對待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孔子認(rèn)為正確的態(tài)度是“改之為貴”。《論語》中多次闡述了類似的觀點(diǎn)。例如:“子曰:‘過則勿憚改。’”(《論語·學(xué)而》1.8)“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7.3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19.21)孔子在這里又指出:“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意思是當(dāng)別人以符合法則之言來告誡我,指出我的錯誤所在,我當(dāng)聽從,并且改正錯誤,這才是可貴的。
如何對待別人對自己的恭順和贊許?孔子認(rèn)為正確的態(tài)度是“繹之為貴”。意思是要對別人恭順自己、贊許自己的原因進(jìn)行分析,一要問:他為什么對我如此恭順?是因為他一向尊重我嗎?是因為他一向懂禮貌、為人謙和嗎?是因為我真的德高望重而引起他的恭順嗎?如果是,我當(dāng)然高興。二要問:他為什么贊許我?真的是因為我做得很好嗎?如果是,這種贊許是真誠的,我當(dāng)然高興,可笑而受之。然而,或許我做得并不好,甚至壓根兒就沒有這些優(yōu)點(diǎn),別人卻恭順我、贊許我,那我就得琢磨琢磨了:此人是阿諛奉承之人乎?抑或是有求于我乎?戰(zhàn)國時期的鄒忌就曾透徹地分析過別人對他的贊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面對別人的贊許,古人尚且能夠保持如此清醒的頭腦,我輩切莫被別人的迷魂湯灌倒了。
然而有的人并非能夠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和贊美。譬如:有的人對贊許自己的話,采取“說而不繹”的態(tài)度,聽了高興而不加分析,結(jié)果飄飄然,被迷魂湯灌倒了。君不見,當(dāng)今不少領(lǐng)導(dǎo)干部,一聽見別人說自己“英明”、“德高望重”、“領(lǐng)導(dǎo)有方”之類的贊美,心里就美滋滋的,至于自己是否真的“英明”、“德高望重”、“領(lǐng)導(dǎo)有方”,那并不重要。有的人對待別人的批評,采取“從而不改”的態(tài)度。君不見,當(dāng)今不少領(lǐng)導(dǎo)干部,當(dāng)聽見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時,或陽奉陰違,或文過飾非,正如子夏所說:“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19.8)或我行我素,正如孔子所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wèi)靈公》15.30)甚至打擊報復(fù)。因此,孔子認(rèn)為,對待贊許采取“說而不繹”態(tài)度的人,對待批評采取“從而不改”態(tài)度的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對于這樣的人,我真的沒有辦法了。這種人可說是稀里糊涂和不可救藥之人。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1)。”
譯文
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主。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害怕改正。”
注釋
(1)此章與《論語·學(xué)而》1.8章相重復(fù)。
9.26 子曰:“三軍(1)可奪帥也,匹夫(2)不可奪志(3)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被奪取主帥,人不可以被強(qiáng)迫改變志向。”
注釋
(1)三軍:周朝制度,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以中軍之將為三軍主帥。后以“三軍”泛指軍隊。(2)匹夫:平民男子;泛指普通人。(3)奪志:被強(qiáng)迫改變志向或主張。奪:改變;更改。《玉篇》:“奪,易也。”
感悟
三軍,人多勢眾;匹夫,勢單力薄。兩者對比是多么懸殊!然而,如果面對強(qiáng)大的外力,三軍主帥有可能被奪取,譬如或被殺,或被俘,這在戰(zhàn)爭中是時有發(fā)生的。例如:據(jù)《左傳》載,秦晉韓之戰(zhàn),秦國俘獲了晉惠公;秦晉崤之戰(zhàn),晉國俘獲了秦國將領(lǐng)百里孟明視、西乞術(shù)和白乙丙。匹夫的志向卻不會因外力而改變,也就是說無論外力有多么強(qiáng)大,哪怕是刀架在脖子上。一個具有堅定志向的人,一個愿意為這種志向獻(xiàn)身的人,他是無所畏懼的。此可謂奪三軍之帥易,奪匹夫之志難!《孟子·滕文公下》 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惑亂其心,貧賤不能改變其志,威武不能屈服其節(jié)。譬如孔子,雖然過著“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的貧困生活,但是面對陽貨以出仕相邀的誘惑,孔子堅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7.16)的原則,認(rèn)為“用不正當(dāng)手段而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好像浮云”。因此拒不接受這種即將到手的富貴;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定公五年,“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執(zhí)國政,是以魯子大夫以下皆僭離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yuǎn)方,莫不受業(yè)焉”。此可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孔子曾經(jīng)“畏于匡”,在匡地遭圍困,眼看救援無望,但孔子無所畏懼,并說:“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9.5)此可謂“威武不能屈”。具有這種堅定志向的人,孟子稱之為“大丈夫”。孔子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既是孔子身體力行的道德操守,也是孔子對天下有志之士的激勵和期望。
9.27 子曰:“衣(1)敝缊袍(2),與衣狐貉(3)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4)?’”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5)?”
譯文
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綿袍,跟穿著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不感到羞愧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妒不貪求,怎么會不好呢?’”子路終身吟誦著這兩句詩。孔子說:“這是做人的道理,但僅僅這樣,又怎么能夠好呢?”
注釋
(1)衣(yì):穿。(2)敝缊(yùn)袍:破舊的絲綿袍。缊:舊絲綿。(3)狐貉(hé):狐貉之皮制成的裘衣。(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詩經(jīng)·邶風(fēng)·雄雉》。忮(zhì):嫉妒。何用:為什么;怎么,表示詢問或反問。臧(zānɡ):善;好。(5)是道也,何足以臧:黃式三《論語后案》:“‘是道也’與‘是禮也’同,言此固道也。道則善矣,曰‘何足以臧’,儆其不可以此自足也。”
感悟
孔子一貫倡導(dǎo)“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xué)而》1.14)。意思是“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并且認(rèn)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4.9)意思是“讀書人有志于真理,卻以穿破舊衣吃粗糧為恥辱,就不值得與他探討了”。在這方面,有兩位弟子受到了孔子的稱道,一個是顏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6.11)意思是說:“顏回多么賢德啊!一小竹筐飯,一瓢水,居陋室,常人難以忍受那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顏回多么賢德啊!”顏回簡直就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典型!另一個是子路。據(jù)《孔子家語·致思》載,子路對孔子說:“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fù)米百里之外。”據(jù)《禮記·檀弓下》載,“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yǎng),死無以為禮也。’”意思是子路感嘆道:“貧窮真讓人傷心啊。父母活著時,我沒法贍養(yǎng)他們;父母去世時,我沒法舉辦喪事。”子路家貧,由此可見。然而,子路不以穿破舊衣吃粗糧為恥辱,即使跟穿著豪華的人站在一起,也不感到羞愧。無怪乎孔子稱贊他說:“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并且還引用《詩經(jīng)》中“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的詩句來贊揚(yáng)子路。子路簡直就是不恥惡衣惡食的典型!
子路得到了老師的引詩稱贊,于是他把老師所引用的詩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作為座右銘而“終身誦之”,希望自己永遠(yuǎn)銘記老師的教誨,雖然自己貧困,但決不嫉妒與貪求。然而在孔子看來,僅僅做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和“不忮不求”,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你看顏回:不僅能夠安于簞食瓢飲的貧困生活,更重要的是他還能“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xué)而》1.14),意思是“接近有道德的人來糾正自己”,所以“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樂”什么?樂道也!所以孔子于是又告誡子路說:“是道也,何足以臧?”意思是做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雖然這是做人的道理,但僅僅這樣,又怎么能夠好呢?還應(yīng)該“士志于道”,積極去追求仁愛之道啊!
當(dāng)今“富二代”與“貧二代”現(xiàn)象相當(dāng)突出,“貧二代”一方面要像顏回和子路那樣不以簞食瓢飲而感到羞愧,也不以“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感到羞愧,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一方面還要立志高遠(yuǎn),刻苦求學(xué),用理想來充實內(nèi)心,用知識去改變命運(yùn)。如此,則“何用不臧”?
9.28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一年的嚴(yán)寒時節(jié),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永不凋謝的。”
感悟
松樹柏樹皆為常綠喬木,到了嚴(yán)寒時節(jié)也不凋謝。孔子從這一自然生命的偉力之中來感悟人生。在暖春時節(jié),萬木身披綠裝花滿枝頭,此時無以知松柏與其他萬木的區(qū)別;一旦到了嚴(yán)寒時節(jié),萬木凋謝,只有松柏仍然身披綠裝,此時才能知道松柏不畏嚴(yán)寒的品格。這就是說,在暖春中難以辨別何樹最為剛強(qiáng),只有在嚴(yán)寒中才能知曉。人亦如此。這正如荀子所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子·大略》)此可謂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也正如文天祥《正氣歌》所說:“時窮節(jié)乃見”,在危難的關(guān)頭,一個人的節(jié)操才能顯現(xiàn)出來。人們要知道一個人是否具有堅強(qiáng)不屈、忠貞不渝的高尚品德,只有把他放在艱難困苦的逆境之中才能鑒別出來。一個人是錚錚鐵漢,還是稀松軟蛋;是視死如歸的英雄,還是貪生怕死的狗熊;是正人君子,還是奸佞小人;在“歲寒”時節(jié),皆將見分曉,只有經(jīng)得起“歲寒”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鐵漢、英雄、君子,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因此,我輩做人,必須經(jīng)得起“歲寒”的考驗。
9.29 子曰:“知(1)者不惑(2),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被迷惑,仁德的人無憂慮,勇敢的人不畏懼。”
注釋
(1)知(zhì):智慧;聰明。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智”。(2)惑:迷惑。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不惑,不惑亂也。”
感悟
人生難免遭遇困惑,難免被迷惑,孔子自稱“四十而不惑”,可見孔子四十以前或許尚未達(dá)此境界;這也說明,人生想要做到“不惑”,實在是不容易。孔子的弟子子張和樊遲皆曾向孔子詢問辨惑之道。例如: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顏淵》12.10)意思是子張問怎樣崇尚道德和辨別迷惑。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主,追求道義,這就是崇尚道德。對某人愛他時就希望他長壽,恨他時就希望他死掉。既希望他長壽,又希望他死掉,這就是迷惑。”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勿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12.21)意思是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游覽,說:“怎樣崇尚道德,消除自己內(nèi)心的邪念和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啊!先做好事情,然后再談收獲,這不就是崇尚道德嗎?責(zé)備自己的過失,不去指責(zé)別人的過失,這不就消除了自己內(nèi)心的邪念嗎?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了自己和父母(而不顧一切),這不就是糊涂嗎?”
孔子認(rèn)為,對同一個人,因自己好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態(tài)度,這就是“惑”。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了自己和父母(而不顧一切),這就是“惑”。惑的根源或許在于缺乏知識,因此要解惑,就得努力學(xué)習(xí),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只有學(xué)識淵博,世事洞明而人情練達(dá),才可謂“智者”。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并自信“四十而不惑”(《論語·為政》2.4)。四十歲不會被迷惑,就是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亦不被功名利祿等外物所迷惑;還要不被自己的感情所迷惑,即不感情用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迷失自我”。若“聰明一世,糊涂一時”者,并非真正的“智者”。
仁德的人“仁以為己任”(《論語·泰伯》8.7),所以“不憂”者,以其無個人得失之憂也。因此,顏回能夠做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6.11)。意思是“一小竹筐飯,一瓢水,在陋室,常人難以忍受那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孔子由衷地稱贊道:“賢哉,回也!”顏回多么賢德啊!其實,孔子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他曾自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7.16)意思是“吃粗糧,飲水,彎曲胳膊當(dāng)枕頭,快樂也在其中了”。生活在如此貧困之中,顏回卻能夠“不改其樂”,孔子卻能夠“樂在其中”,何以如此?這正如孔子所說:“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15.32)由此可見,仁者不憂,只是不憂個人的得失,而對天下蒼生卻是憂心忡忡的。此種思想,激發(fā)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的情懷,范仲淹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膾炙人口的名言,就是仁者憂樂觀的最好寫照。
勇敢的人膽氣過人,余勇可賈,不畏強(qiáng)暴。《孟子·滕文公下》云:“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意思是“有志之士不怕棄尸荒野,勇敢的人不怕掉腦袋”。勇士隨時準(zhǔn)備為正義的事業(yè)而犧牲,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勇者連死都不怕,還怕什么?所以孔子說:“勇者不懼。”
仁、智、勇是孔子所倡導(dǎo)的君子“三達(dá)德”。“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14.28)意思是“君子的道德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我沒有做到:仁德的人無憂慮,聰明人不會被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先生是在自述啊。”由此可見,孔子不僅倡導(dǎo)智、仁、勇,并且能夠身體力行,在這三個方面都做到了。
如何才能做到仁、智、勇呢?孔子為什么把它們看做君子“三達(dá)德”呢?《禮記·中庸》里記載了孔子這么一段話,或許可以給我們某些啟示:“子曰:‘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9.30 子曰:“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1);可與適道,未可與立(2);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3)。”
譯文
孔子說:“可以跟他一起學(xué)習(xí),未必可以跟他一起探求真理;可以跟他一起探求真理,未必可以跟他一起有所建樹;可以跟他一起有所建樹,未必可以跟他一起通權(quán)達(dá)變。”
注釋
(1)適道:走向道;追求道,即探求道,探求真理。適:往;到……去。(2)立:建立;建樹。與“如有所立”之“立”同義。(3)權(quán):隨機(jī)應(yīng)變;通權(quán)達(dá)變。
感悟
孔子在這里闡發(fā)了為學(xué)的四個階段,或者說四個層次。第一是“學(xué)”,即學(xué)習(xí)各種知識、技藝和道德修養(yǎng)。第二是“適道”,即追求道,探求真理。一起學(xué)習(xí)的人,未必都能追求道,探求真理。人各有志,有的人“適道”,有的人卻喜好“異端”。第三是“立”,即有所建樹。一起“適道”,即一起追求道,探求真理的人,未必都能有所建樹,這主要在于“適道”是否堅定、專一。孔子強(qiáng)調(diào)“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論語·泰伯》8.13)。意即“堅定信仰喜愛學(xué)習(xí),拼死守住美好的道”。強(qiáng)調(diào)“博學(xué)而篤志”(《論語·子張》19.6)。朱熹《論語集注》認(rèn)為:“學(xué)不博則不能守約,志不篤則不能力行。”因此,只有“適道”而“篤信”、“篤志”的人才能“立”,即有所建樹。第四是“權(quán)”,即通權(quán)達(dá)變。能夠“學(xué)”而“適道”并有所“立”之人,已經(jīng)達(dá)到了為學(xué)的第三層次,實屬難能可貴,但也容易產(chǎn)生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導(dǎo)致思想僵化。這時能夠懂得“權(quán)”,即通權(quán)達(dá)變,就顯得相當(dāng)重要了。懂得權(quán)變的人,在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時,能夠不按照常規(guī)做事,而采取適合實際需要的靈活辦法。這種權(quán)變,既不違反道的準(zhǔn)則,又能審時度勢而靈活處理。孔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8.13)如果天下政治清明,那么這正是自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機(jī),因此應(yīng)該出仕,建功立業(yè);如果天下政治黑暗,那么就無法行其道而施展才華,既然如此,就不如隱居,而不宜與無道之君或權(quán)貴同流合污。這既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操守,也體現(xiàn)了孔子的權(quán)變觀。《孟子·離婁上》云:“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quán)也。”這是孟子權(quán)變觀的體現(xiàn)。由此可見,由“學(xué)”而能“適道”,進(jìn)而有所“立”,最終能“權(quán)”,這就達(dá)到為學(xué)的最高層次了。
9.31 “唐棣之華(1),偏(2)其反(3)而。豈不爾思?室是遠(yuǎn)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yuǎn)之有?”
譯文
“唐棣樹上的花,翩翩搖動。怎么不思念你?只是住處太遙遠(yuǎn)。”孔子說:“沒有思念,如果真的思念,還有什么遙遠(yuǎn)呢?”
注釋
(1)華(huā):花。(2)偏:通“翩”。(3)反:通“翻”,翻動;搖擺。
感悟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yuǎn)而。”此為逸詩。“唐棣之華,偏其反而”是起興,詩人由唐棣樹上的花翩翩擺動而觸景生情,他的心也像唐棣之花一樣翩翩搖動起來,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然而相距遙遠(yuǎn),無法相見,也無鴻雁傳書,只能在心中思念著。孔子認(rèn)為,詩人所說的“豈不爾思?室是遠(yuǎn)而”并非真心話,因為如果真的思念,“夫何遠(yuǎn)之有”?你可以跋山涉水去找她啊!言外之意或許是說一個人心里是否真的想著什么,別人無法知曉,重要的是看他的行動。
上一篇:《論語·子張第十九》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
下一篇:《論語·子路第十三》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