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二十五章)
19.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1),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
子張說:“士遇到危險時勇于獻身,遇到所得時能考慮是否合乎道義,祭祀時能考慮嚴肅恭敬,居喪時能考慮悲哀,這樣就可以了。”
注釋
(1)致命:獻出生命。
感悟
一 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請參見《論語·憲問》14.12章感悟。
二 祭思敬,喪思哀
請參見《論語·陽貨》17.21章感悟。
19.2 子張曰:“執(zhí)(1)德不弘,信道不篤(2),焉能為有?焉能為亡(3)?”
譯文
子張說:“實行道德修養(yǎng)卻不能弘揚,信仰真理卻不堅定,這種人無足輕重。”
注釋
(1)執(zhí):執(zhí)行;實行。(2)篤:堅定;專一。(3)焉能二句: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云無所輕重。”皇侃《論語義疏》:“世無此人不足為輕,有此人不足為重。”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罕》9.19章感悟。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1)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2)。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詢問交友之道。子張說:“子夏說了些什么?”那人答道:“子夏說:‘可以結(jié)交的就跟他結(jié)交,不可以結(jié)交的就拒絕他。’”子張說:“這與我所聽到的不同。君子尊敬賢人并且容納眾人,稱贊好人并且同情能力不強的人。如果我是大賢之人,對什么人不能容納呢?如果我是不賢之人,別人將拒絕我,我又怎能去拒絕別人呢?”
注釋
(1)與:結(jié)交;交往。(2)嘉善而矜不能:稱贊好人并且同情能力不強的人。邢昺《論語注疏》:“人有善行者則嘉美之,不能者則哀矜之。”嘉:稱贊。矜:同情;憐憫。
感悟
子夏的交友之道是“可以結(jié)交的就跟他結(jié)交,不可以結(jié)交的就拒絕他”。其所結(jié)交者,蓋為孔子所說的“益友”;其所拒絕者,蓋為孔子所說的“損友”(請參見《論語·顏淵》12.24章感悟)。
子張的交友之道是“君子尊敬賢人并且容納眾人,稱贊好人并且同情能力不強的人”。因此,我若賢則容納眾人,此可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若不賢,則別人將拒絕我,我又怎能去拒絕別人呢?這是針對子夏的“其不可者拒之”而言,意思是君子不可以拒絕別人與自己交友。
子夏與子張的交友之道,各有利弊。子夏在交友方面顯得慎重,這有益于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也正如曾子所說“以友輔仁”(《論語·顏淵》12.24),意思是“憑借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yǎng)仁德”;然而拒絕與后進交友,則不利于后進的進步,所以子張批評子夏說:“如果我是大賢之人,對什么人不能容納呢?”子張在交友方面顯得胸懷寬廣,能夠“嘉善而矜不能”,意思是“稱贊好人并且同情能力不強的人”,這有益于幫助后進,今天我們所提倡的“結(jié)對子”、“一幫一”活動,蓋源于此乎!然而如果一味地來者不拒,則難免魚龍混雜,而與“損友”結(jié)交。
19.4 子夏曰:“雖小道(1),必有可觀(2)者焉;致遠恐泥(3),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文
子夏說:“即使是小技藝,也一定有可取之處;但是用在實現(xiàn)遠大事業(yè)方面就阻滯不通了,所以君子不愿從事它。”
注釋
(1)小道:小技藝。(2)可觀:值得看;可取。(3)致遠恐泥(nì):在實現(xiàn)遠大事業(yè)方面阻滯不通。致:達到;實現(xiàn)。泥:阻滯;不通。
感悟
雖然小的技藝用在實現(xiàn)遠大事業(yè)方面會顯得阻滯不通,所以君子不愿從事它;但是它也一定有可取之處,所以也不能采取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漢書·藝文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在上古,凡記載下來的街談巷語,都叫做“小說”。“稗官”是負責記載閭巷風俗的官。“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意思是“這是里巷知識淺薄之人所看到的道理,也可使之連綴成文而不被忘記”。“芻蕘”指割草打柴的人。這里泛指平民。班固把街談巷語看成是“小道”,雖然它用在實現(xiàn)遠大事業(yè)方面會顯得阻滯不通,但是它與“芻蕘狂夫之議”一樣,也有可取之處。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
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原來不知道的知識,每月不忘記已掌握的知識,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感悟
請參見《論語·公冶長》5.28章感悟。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1)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
子夏說:“廣博地學習并且堅定志向,根據(jù)自己的疑惑向人請教并且思考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釋
(1)切:切近;貼近。
感悟
請參見下章感悟。
19.7 子夏曰:“百工(1)居肆(2)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文
子夏說:“各種工匠在作坊里制成自己的器物,君子通過學習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
注釋
(1)百工:各種工匠。(2)肆:作坊。
感悟
工匠如何制成自己的器物?是通過在作坊里制作而成的;那么君子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呢?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實現(xiàn)。如果不學,則不知道之所在;如果不學,則難以具備堅定的志向,如果不學,則不能解惑,則不智;不智,則不知如何實現(xiàn)道。所以子夏強調(diào)“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意思是“廣博地學習并且堅定志向,根據(jù)自己的疑惑向人請教并且思考當前的問題”。果如是,則“仁在其中矣”,則知道之所在,則知如何實現(xiàn)道。這兩章皆是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
19.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對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學而》1.8章“過則勿憚改”感悟。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1),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
子夏說:“君子的神態(tài)有三種變化:遠看他時覺得他莊嚴,接近他時覺得他溫和,聽他說話時覺得他嚴厲。”
注釋
(1)儼然:莊重威嚴的樣子。朱熹《論語集注》:“儼然者,貌之莊。”
感悟
請參見《論語·述而》7.38章感悟。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1)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
子夏說:“君子必須受到百姓的信任之后才去叫百姓勞作;如果沒有受到信任,百姓就會認為你是在虐待他們。必須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去進諫;如果沒有受到信任,君主就會認為你是在毀謗他。”
注釋
(1)厲:虐待;折磨。
感悟
一 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作為臣子,若君主有過,則理當進諫,然而得注意策略。子夏說:“必須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去進諫;如果沒有受到信任,君主就會認為你是在毀謗他。”例如《戰(zhàn)國策·趙策》所載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
趙太后剛剛執(zhí)政,秦國加緊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以長安君作為人質(zhì),才出兵相救。”長安君是趙太后的小兒子,趙太后不肯答應(yīng),大臣們極力勸說,太后明白地對左右的人說:“有哪個再來說要長安君為人質(zhì)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臉上。”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誰再去“強諫”,勢必遭太后“唾其面”;然而趙國面臨危機,不諫又不能解秦之圍,怎么辦?這時左師官觸龍說希望進見太后,太后怒氣沖沖地等著他,以為觸龍也是來進諫的。可是觸龍壓根兒就不談長安君為質(zhì)的事情,而是跟太后聊家常,諸如身體怎么樣啊、吃飯怎么樣啊等等,這就使得太后放松了戒備心理,于是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接著觸龍又跟太后聊起了他的小兒子舒祺的事,并且找太后開后門,希望太后能夠讓他能充當一名衛(wèi)士,來保衛(wèi)王宮。這就引起了太后討論關(guān)于父母愛子女這一話題的興趣,觸龍循循善誘,提出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觀點,并以太后愛女兒燕后和愛兒子長安君作對比,指出太后對燕后的愛憐超過了對長安君,終于取得了太后的信任,太后不但未“唾其面”,反而全權(quán)委托他說“任憑您把他派到哪兒去”。于是觸龍為長安君準備了上百輛車子,到齊國作人質(zhì)。齊國于是派兵解救了趙國。由此可見,雖然趙太后能夠納諫而勇于改過,但是大臣講究進諫時取得君主信任的藝術(shù),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
二 君子信而后勞其民
請參見《論語·堯曰》20.2章感悟。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閑(2),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
子夏說:“大節(jié)不能逾越界限,小節(jié)可以有些出入。”
注釋
(1)大德:大節(jié)。朱熹《論語集注》:“大德、小德,猶言大節(jié)、小節(jié)。”(2)閑:一定的范圍;界限。
感悟
論人任人,須看其大節(jié),不必錙銖必較,求全責備。據(jù)《左傳》載: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不聽老臣蹇叔的勸告,而命令孟明、西乞、白乙三位將領(lǐng)率兵去偷襲鄭國。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春,鄭國商人弦高在去周王都做買賣的途中遇見了秦軍,他一方面假裝犒勞秦軍,一方面派人把秦軍的行動飛速報告鄭國。結(jié)果秦軍不但偷襲鄭國不成,反而被晉國在崤山打了伏擊。秦軍被打得一個不留,孟明、西乞、白乙三位將領(lǐng)也被俘虜了。后來文嬴(秦穆公的女兒、晉文公夫人、晉襄公的母親)向襄公請求釋放秦國的三位將領(lǐng),他們才得以回國。按照常理而言,孟明、西乞、白乙打了敗仗,并且自己也做了俘虜,應(yīng)該受到懲罰;然而秦穆公并沒有責怪他們,反而穿著素服親自在郊外等候他們,并且承認這次失敗是自己不聽蹇叔的勸告而造成的,況且我也不能因為你們的一次過錯就掩蓋你們過去的大功。秦穆公“不以一眚(shěnɡ 過錯)掩大德”的胸襟,不失為開明之君。
然而就個人而言,“大節(jié)不能逾越界限”,這是不可動搖的;小節(jié)雖然可以有些出入,可以通權(quán)達變,但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因此也值得注意,不能因為小節(jié)可以有些出入而處處不拘小節(jié)。一個人修身養(yǎng)性,往往是從小事做起。平時注意在小事上不逾矩,才能在大事上也不逾矩。孔子就是非常注重小節(jié)之人。他“席不正,不坐”(《論語·鄉(xiāng)黨》10.12)。意思是“坐席擺得不正,不坐”。“席不正”,此事雖小,于禮節(jié)亦無大礙,但是如果不注重生活中“席不正”這樣的小事,就可能漸漸導(dǎo)致大的禮節(jié)或行為的不端正,所以孔子認為,坐席擺得不正,意味著不合禮制。禮制無小事,馬虎不得,不能就座。“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論語·鄉(xiāng)黨》10.13)舉行鄉(xiāng)人飲酒禮,酒宴結(jié)束時,等老人出去之后,孔子才出去。這似乎也是件小事,然而它體現(xiàn)出孔子對長者的尊敬,也體現(xiàn)出孔子的修養(yǎng)。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yīng)對進退(1),則可矣,抑末(2)也。本(3)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4)焉?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5)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譯文
子游說:“子夏的學生擔任灑水掃地和接待賓客的事情是可以的,這只是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探尋其根本的學問卻沒有,這怎么行呢?”子夏聽到這話,說:“咳!言游說錯了!君子的學術(shù),先傳授什么,后傳授什么,這就像認識草木一樣,是要加以分門別類的。君子的學術(shù),怎么可以歪曲呢?能夠本末貫通來傳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注釋
(1)應(yīng)對進退:回答問題,迎送賓客。(2)末:無關(guān)緊要的;細枝末節(jié)。(3)本:根本;基礎(chǔ)。這里用作動詞,探尋根本。(4)倦:疲倦。這里指傳授。(5)誣:誣蔑;歪曲。
感悟
循序漸進是指遵循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根據(jù)知識系統(tǒng)來傳授知識的教學原則,其實質(zhì)是提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舊到新地進行學習。這是孔子所實施的教學原則之一。子夏在教學中也努力去實施這一原則,卻引起了子游的誤解,因此子游譏笑子夏的學生說:“子夏的學生擔任灑水掃地和接待賓客的事情是可以的,這只是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探尋其根本的學問卻沒有,這怎么行呢?”子夏聽到這話,說:“咳!言游說錯了!君子的學術(shù),先傳授什么,后傳授什么,這就像認識草木一樣,是要加以分門別類的。君子的學術(shù),怎么可以歪曲呢?能夠本末貫通來傳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在子夏看來,君子的學術(shù),有遠近、大小之別,因此在傳授君子的學術(shù)時,應(yīng)該先傳授近者和小者,然后再傳授遠者和大者。這得像夫子那樣“循循善誘”而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切不可先難后易。
19.13 子夏曰:“仕而優(yōu)(1)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譯文
子夏說:“做官而有余力就該去學習,學習而有余力就可去做官。”
注釋
(1)優(yōu):寬裕;有余力。《說文》:“優(yōu),饒也。”徐鍇《說文系傳》:“饒,寬裕也。”朱熹《論語集注》:“優(yōu),有余也。”
感悟
古代做官有兩條途徑,一是世襲制,貴族子弟世襲爵祿;二是選士制,從庶民中選擇有才藝之士當任官吏。《禮記·王制》曰:“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祿之。”意思是凡是選用平民中有才能的人做官,一定要先考察他;考察明白之后再使用他;如果能夠勝任其事,然后授予他相應(yīng)的爵位;確定了爵位,然后給予相應(yīng)的俸祿。又曰:“命鄉(xiāng)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意思是命令鄉(xiāng)的長官考察鄉(xiāng)里德才出眾的人,把他們舉薦給司徒。被舉薦的人叫選士。司徒再考察出選士中的優(yōu)秀者,把他們推薦到朝廷辦的大學學習。然后再選擇其賢者授予一定的官職。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為了爭奪人才,開始對官爵世襲制度進行改革,按照選賢任能的原則來選拔官吏。因此,沒有爵祿的庶民,只要具備一定的德行和才藝,就有可能被選拔為官吏。譬如孔子的弟子,大多為庶民,其中不少人學習優(yōu)異而被任用為官。
夏商周皆有學校,專門用來培養(yǎng)貴族子弟;而貴族子弟求學的目的,無疑是為了得到選拔任用。孔子辦私學,雖然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辦學格局,但是他培養(yǎng)學生的目的沒有改變,也是要讓弟子通過學習而能夠入仕,從而服務(wù)社會。所以子夏亦云:“學而優(yōu)則仕。”意思是“學習而有余力就可去做官”。由此可見,“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并非始于孔子,這是學校的辦學制度使然;“學而優(yōu)則仕”也并非不好,因為做官與俸祿是連在一起的,只有做官才能得到俸祿,只有得到俸祿才能使生活過得更好,當今之“知識改變命運”,亦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不必非做官不可而已,因為得到俸祿的渠道拓寬了。當今教育主管部門以“就業(yè)率”作為考核高校辦學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甚至采取一票否決制,這種做法,只不過是“學而優(yōu)則仕”的翻版:過去讀書是為了做官(得到俸祿),從而改變命運;如今讀書是為了就業(yè)(得到工資),從而改變命運。
“學而優(yōu)則仕”在當代曾經(jīng)遭受較大的非議甚至批判,主要原因是誤讀了這句話的意思,把它解釋為學習優(yōu)秀是為了做官,這就是所謂的“讀書做官論”。若果真如此,則其學習的動機就顯得不純了。但是如果反過來看,雖然讀書不是為了做官,但是做官必須讀書。這就是正確的了。當今選拔干部強調(diào)革命化、知識化、年輕化,這“知識化”不就是要求讀書,要求具有一定的學歷嗎?例如:據(jù)中國新聞網(wǎng)2011年6月6日電:“近期,中國黨政官員調(diào)整頻仍,主要涉及一批副省部級官員。此輪調(diào)整中,中央與地方的互動,高學歷、技術(shù)型官員走上施政前臺,國企負責人從政等特點依舊延續(xù)。……此外,多位官員都有著研究生以上學歷,學歷也已經(jīng)成為中央選拔人才的要素之一。”
至于“仕而優(yōu)則學”,這是因為學無止境,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使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yīng)新情況和新形勢的需要。當今所謂“充電”和“繼續(xù)教育”,蓋源于此乎?
19.14 子游曰:“喪致(1)乎哀而止。”
譯文
子游說:“居喪達到悲哀的程度也就可以了。”
注釋
(1)致:盡;極。朱熹《論語集注》:“致極其哀,不尚文飾也。”
感悟
請參見《論語·陽貨》17.21章感悟。
19.15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1)也,然而未仁。”
譯文
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其才能難能可貴,然而還沒有成為仁人。”
注釋
(1)難能:不容易做到;難能可貴。王闿運《論語訓》:“難能,才能難及。”
感悟
請參見《論語·公冶長》5.8章感悟。
19.16 曾子曰:“堂堂(1)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譯文
曾子說:“子張容貌端莊大方,然而難以跟他一起進入仁德。”
注釋
(1)堂堂:形容容貌端莊大方。
感悟
請參見《論語·公冶長》5.8章感悟。
19.17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1)者也,必也(2),親(3)喪乎!”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平時沒有自己盡情地表達感情的時候,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吧!”
注釋
(1)致:盡;極。(2)必:如果;果真。必也:單獨為一分句,假設(shè)的內(nèi)容往往承前而省略,并且反其意而行之。“必也”承前面的“人未有自致者也”而來,反其意就是“如果有自致者”。(3)親:父母。
感悟
請參見《論語·八佾》3.4章感悟。
19.18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方面別人也可以做到;他不更改父親的臣屬和父親的行事原則,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注釋
(1)孟莊子:名速,莊是謚號,孟獻子之子。孟獻子有賢德,孟莊子能不改其父之道。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學而》1.11章感悟。
19.19 孟氏使陽膚(1)為士師(2),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3)而勿喜!”
譯文
孟氏任命陽膚為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者違背正道,民心早就離散了。如果你能夠?qū)彶斐龇溉说膶嵡椋蛻?yīng)該憐憫他們而不要沾沾自喜!”
注釋
(1)陽膚: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陽膚,曾子弟子。”(2)士師:法官。(3)哀矜:憐憫。
感悟
孟氏任命陽膚為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者違背正道,民心早就離散了。如果你能夠?qū)彶斐龇溉说膶嵡椋蛻?yīng)該憐憫他們而不要沾沾自喜!”意思是百姓犯罪,是由于在上位者違背正道,罪不在民。
《孟子·滕文公上》亦闡述了類似的觀點:“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意思是“百姓的基本情況是:有固定產(chǎn)業(yè)的才能有安分守己的思想,沒有固定產(chǎn)業(yè)的就沒有安分守己的思想。如果沒有安分守己的思想,就會放蕩不羈胡作非為,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等到他們陷入犯罪,然后再去施加刑法,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君主在位卻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賢明的君主一定要認真辦事,節(jié)省開支,尊重下屬,征收賦稅有一定的制度”。
正是由于在上位者違背正道,才導(dǎo)致百姓犯罪,罪不在民啊。所以曾子告誡陽膚,不要為自己善于破案而沾沾自喜,而要懷有憐憫之心。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12.13)意思是處理訴訟案件,我跟別人一樣,也要聽原告和被告的陳述。如果說我和別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使得沒有訴訟才好!而要真正做到“無訟”,就必須推行教化,以德治國,以禮治國,德治能夠治本,讓人向善。否則“上失其道”,則將導(dǎo)致“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論語·子路》13.3)。意思是“禮樂之教不通行,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手足無措”。
19.20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1),天下之惡皆歸焉。”
譯文
子貢說:“紂王的惡行,不像傳說的這么嚴重。所以君子討厭處于卑下地位,否則天下的惡名都將歸并到他身上。”
注釋
(1)惡(wù)居下流:討厭處于卑下地位。朱熹《論語集注》:“下流,地形卑下之處,眾流之所歸。喻人身有污賤之實,亦惡名之所聚也。子貢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于不善之地,非謂紂本無罪,而虛被惡名也。”惡:討厭;憎惡。下流:下游,這里指卑下之處。
感悟
子貢此言,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讀。第一,人之毀譽,難免因人之好惡而失實。雖然紂王是歷史上的暴君之一,商朝也因其殘暴而被周朝所取代,但是紂王的惡行,不像傳說的這么嚴重。人們因為憎惡惡人,所以往往把所有的惡行都加到他身上;同樣的道理,人們因為敬佩圣人,所以往往把所有的善行都加到他身上。不僅子貢深諳此理,古代其他學者對此也深有體會。例如:《列子·楊朱》云:“天下之美,歸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惡,歸之桀、紂。”《淮南子·繆稱訓》亦云:“三代之稱,千歲之積譽也;桀、紂之謗,千歲之積毀也。”所以《孟子·盡心下》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尚書·武成》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受(紂王)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guī)煟巴降垢辏ビ诤笠员保髌啤!币馑际侵芪渫醴ゼq,紂王率領(lǐng)他如林的軍隊來到牧野會戰(zhàn)。紂王的軍隊沒有抵抗我軍,前面的士兵倒戈而向自己后面的軍隊攻擊,紂王大敗,血流之多簡直可以漂起木杵。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殘暴的人,怎么會使血流漂杵呢?所以孟子不相信《尚書·武成》中的這個記載,于是他說:“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尚書·武成》篇,只取其二三頁罷了。”意思是提醒人們,讀書時應(yīng)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
第二,既然人之毀譽,難免因人之好惡而失實,因此君子當修美德而去惡名,最起碼的底線是千萬不能干不善之事。否則就會像水往低處匯聚一樣,人們將把所有的惡名都加到他身上。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不可不慎啊!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子貢曰:“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犯了過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過錯,人人都敬仰他。”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學而》1.8章“過則勿憚改”感悟。
19.22 衛(wèi)公孫朝(1)問于子貢曰:“仲尼焉(2)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3)于地,在人(4)。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5)之有?”
譯文
衛(wèi)國公孫朝向子貢問道:“仲尼是從哪里受學的呢?”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學說沒有在地上消失,仍然存在人們心中。賢者能夠記住其大的方面,不賢者能夠記住其小的方面。沒有什么地方?jīng)]有周文王武王的學說。我的老師何處不能學呢,哪有什么固定的老師呢?”
注釋
(1)公孫朝:衛(wèi)國大夫。(2)焉:哪里;從哪里。(3)墜:喪失;衰落。(4)在人:朱熹《論語集注》:“言人有能記之者。識,記也。”(5)常師:固定的老師。
感悟
孔子一生勤奮好學,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立志求學并學而不厭。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2.4),在求知的過程中,孔子認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7.20)。他“學而不厭”(《論語·述而》7.2),并且“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7.19)。二是學無常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保ā墩撜Z·述而》7.22)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擇他的優(yōu)點而向他學習,發(fā)現(xiàn)他的缺點而改正自己類似的缺點”。衛(wèi)國公孫朝向子貢問道:“仲尼是從哪里受學的呢?”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學說沒有在地上消失,仍然存在人們心中。賢者能夠記住其大的方面,不賢者能夠記住其小的方面。沒有什么地方?jīng)]有周文王武王的學說。我的老師何處不能學呢,哪有什么固定的老師呢?”
據(jù)文獻記載,孔子曾向老子、萇弘、郯子、師襄子請教。《孔子家語·觀周》載:“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制,察廟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是春秋時郯國的國君,相傳為古帝少皞氏之后。郯子朝魯,魯昭公和他一起宴飲,魯昭公問道:“少皞氏用鳥名作為官名,這是為何?”郯子詳細地作了解答。“仲尼聞之,見于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失去的官制),學在四夷(學問保存在四方小國),猶信。’”《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所以韓愈《師說》云:“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此可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不僅人的知識是通過學習獲得的,人的品德也是通過學習養(yǎng)成的。孔子所說的“學”主要包括學習做人與品德修養(yǎng)、學習文獻典籍和學習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各種技藝三大內(nèi)容。正因為孔子一生勤奮好學,所以他最終而成為當時集夏商周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大師,成為道德高尚的萬世師表。
19.23 叔孫武叔(1)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2),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3),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4)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廷對大夫們說:“子貢勝過仲尼。”子服景伯把這句話告訴子貢。子貢說:“用圍墻來做比喻吧,我家的圍墻只有肩膀高,能夠看到房舍的美麗。老師家的圍墻有幾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門進去,就看不到宗廟的宏偉和眾多房舍的富麗。能夠找到大門進去的人或許很少,所以叔孫武叔這樣說,不也是自然的嗎!”
注釋
(1)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州仇,武是謚號。(2)宮墻:圍墻。(3)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4)百官:眾多的房舍。官:房舍;館舍。俞樾《群經(jīng)平議》:“宮,館。古同字。”
感悟
孔子一生求道,以治國安邦為己任,他倡導(dǎo)“仁”、“智”、“勇”三達德和“恭、寬、信、敏、惠”五種美德,倡導(dǎo)君子要具有廉恥之心。他不僅建立起了系統(tǒng)而完美的道德體系,倡導(dǎo)君子人格,他的許多道德格言成為中國人兩千多年來修身養(yǎng)性所奉行的金科玉律,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身體力行去實踐自己所倡導(dǎo)的這種道德體系。孔子不愧是中國古代品德崇高的道德家,不愧是萬世師表。顏淵稱贊孔子的道德學問時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9.11)意思是“老師的道德學問,越仰望越覺得它崇高,越鉆研越覺得它堅實。好像看見它在前面,忽然又好像到了后面。……我已經(jīng)竭盡才力,仿佛看見老師的道德學問高高地聳立著,雖然我想追隨它,卻找不到道路”。此章子貢也贊嘆孔子的道德學問說:“如果用圍墻來做比喻,我家的圍墻只有肩膀高,能夠看到房舍的美麗。老師家的圍墻有幾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門進去,就看不到宗廟的宏偉和眾多房舍的富麗。能夠找到大門進去的人或許很少。”子貢把孔子比作日月,說道:“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論語·子張》19.24)意思是“別人的賢能,好比丘陵,還能夠超越;仲尼的賢能好比日月,是不可能超越的”。“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論語·子張》19.25)意思是“老師不可能追趕上,就好像天不可能爬梯子攀登一樣”。
由此可見,顏淵和子貢皆認為孔子的道德學問高深莫測,非常人所能及。當時就有人稱贊孔子是圣人,例如:“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論語·子罕》9.6)意思是“孔夫子是圣人吧?為什么這樣多才多藝呢?”孔子晚年名聲顯赫,贏得當時各國的贊美,魯國稱他為“國老”(《左傳·哀公十一年》)。
然而,居然有人說“子貢賢于仲尼”。子貢認為這是因為此人只能看見我淺顯的道德學問而不能看見孔子高深的道德學問的緣故,可以對此種人采取不知者不怪的態(tài)度;居然有人毀謗仲尼,子貢認為這就叫不自量力。仲尼的賢能好比日月,是不可能超越的。“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論語·子張》19.24)意思是“即使有人要自絕于日月,那對日月有什么損害呢?”
孔子死后,許多學生在他的墓側(cè)結(jié)茅屋居住,有的住三年,相傳子貢住了六年。子貢稱孔子“其生也榮,其死也哀”(《論語·子張》19.25)。意思是“他活著時享有美譽,他去世后百姓都哀悼他”。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亦這樣感嘆道:“《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意思是《詩經(jīng)》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盡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nèi)心非常向往。我閱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象到他的為人。……天下的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的,他們生前都很榮耀,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個平民,傳十幾代,學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國凡是講習六經(jīng)的都要以孔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圣人了!
19.24 叔孫武叔毀(1)仲尼。子貢曰:“無以(2)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3)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
叔孫武叔毀謗仲尼。子貢說:“不能這樣做!仲尼是不可毀謗的。別人的賢能,好比丘陵,還能夠超越;仲尼的賢能好比日月,是不可能超越的。即使有人要自絕于日月,那對日月有什么損害呢?只是顯現(xiàn)出他不自量力而已。”
注釋
(1)毀:詆毀;毀謗。(2)無以:不能。(3)多:只;僅。朱熹《論語集注》:“多與只同,適也。”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張》19.23章感悟。
19.2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1)者,所謂立(2)之斯立,道之斯行,綏(3)之斯來(4),動(5)之斯和。其生也榮(6),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
陳子禽對子貢說:“您是謙恭啊,仲尼難道勝過您嗎?”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顯示出智慧,一句話也可以顯示出無知,說話不可不慎重啊。老師不可能追趕上,就好像天不可能爬梯子攀登一樣。如果老師能夠成為諸侯卿大夫,那么就是他叫百姓立業(yè),百姓就會立業(yè);他引導(dǎo)百姓,百姓就會前進;他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附;他叫百姓服勞役,百姓就會齊心協(xié)力。他活著時享有美譽,他去世后百姓都哀悼他。老師怎么可能追趕得上呢?”
注釋
(1)得邦家:成為諸侯卿大夫。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得邦家,謂為諸侯及卿大夫。”(2)立:立足,這里指立業(yè)。(3)綏:安撫。(4)來:歸附。(5)動:動員。這里指叫百姓服勞役。皇侃《論語義疏》:“動,謂勞役之也。悅以使民,民忘其勞,故役使之,莫不和穆也。”(6)榮:光榮;美譽。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張》19.23章感悟。
上一篇:《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
下一篇:《論語·子罕第九》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