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經原始
《詩經》注本。十八卷。清方玉潤(1811—1883)撰。方玉潤,云南廣南人。曾為曾國藩幕僚,后任隴州州判。著有《鴻濛室叢書》。《詩經原始》有《凡例》、《詩旨》各一篇?!斗怖方榻B編寫主旨和體例;《詩旨》論述歷代各家論《詩》的得失。方氏認為歷來說《詩》諸儒,非考據即講學兩家,性情與《詩》絕不相近,故往往穿鑿附會,膠柱鼓瑟,不失之固,即失之妄,不能得詩人言外之意。他主張循文按義,探求《詩》的本旨。自序說他撰寫此書,不顧《序》、《傳》及姚際恒《詩經通論》,名之曰《原始》,蓋欲原詩人始意也。該書主要特色在于能夠注意闡發詩篇的文學意義,行文亦富有文采。方氏主張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如其論《芣苢》謂:“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馀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云。”從文藝欣賞角度探討詩旨,足使解經之家,相形見絀。其論寫作方法,亦頗精到。如論《陟岵》篇從對面設想,思親所以念己之心與臨行勖己之言,則筆以曲而愈達,情以婉而愈深;評《七月》篇中有樸拙處,有疏落處,有風華處,有典核處,有蕭散處,有精致處,有凄婉處,有山野處,有華貴處,有悠揚處,有莊重處,無體不備,有美必臻。其后陶、謝、王、孟、韋、柳田家諸詩,從未見臻此境界。本書眉批往往有很好的見解。不但論及寫作風格,并兼及它對后世詩風的影響。如《黍離》篇批云:“二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無限。此專以描敘虛神,擅長憑吊,詩中絕唱也。唐人劉滄、許渾懷古詩,往往襲其音調。”方玉潤用文學觀點評論《詩經》的藝術成就、寫作手法,很受姚際恒的影響,但他所取得的成績,似已駕乎姚氏之上,成為清代后期具有新傾向的詩經學家。但由于時代的限制,有些地方仍然僅是在舊說的基礎上,花樣翻新而已。如《葛覃》篇改《詩序》“后妃之本”為“敦婦本”,《采蘩》篇改《詩序》“夫人不失職”為“夫人親蠶事于公宮”。有些地方雖然不用《詩序》,所解卻十分離奇,如謂《野有死麕》為“拒招隱也”,《摽有梅》為“諷君相求賢也”,《行露》為“貧士卻昏以遠嫌也”等等。凡此,皆此書之敗筆?!对娊浽肌酚小对颇蠀矔繁?、1924年上海泰東書局影印本。另有中華書局1986年排印本,由今人李先耕點校。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經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