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王琰·慧達
南朝梁志怪小說。王琰撰。原載《冥祥記》。《法苑珠林》卷一○三及卷八十六錄載。魯迅《古小說鉤沉》輯錄。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選錄。小說敘寫:晉代有一沙門慧達,姓劉名薩荷。出家前,長于軍旅,不聞佛法,尚武好獵。三十一歲時暴病而死,七日后又復蘇。他復生后對人們說:“剛死的時候,有兩人把他縛綁而去,向西北行。忽見一人執(zhí)弓帶劍,指示他們朝西行。見屋舍甚多,荷入一家乞食,忽聞空中言:“勿與之也。”有人從地下跳出,執(zhí)鐵棒來打他。荷急忙逃走。又向西北行,見一老嫗乘車,送他一本書。再西北到一家,有一老嫗坐在門外,屋內(nèi)一女子要走了他的書卷。一會兒有兩沙門來,讓他歸命佛門,因隨沙門俱行。老遠看見一城,很像長安城,只是非常黑,原來是一座鐵城。見一人,身材高大,膚黑如漆,頭發(fā)曳地,沙門告訴他,這便是地獄中的鬼。隨后又見過了“寒冰獄”和“刀山地獄”,并在“寒冰獄”與從伯相逢,知道了入地獄的緣由。一會兒,忽見一片金色,有一人身高兩丈多,儀貌堂堂,通體金黃,十分威嚴,原來是觀世音大士到,眾人皆起迎禮,觀世音大士為眾人細說佛法,語畢起身東行。荷又南行,來到一座數(shù)十丈的高臺下接受審問,因他生前曾射鹿、傷雉、殺雁,所以被兩次投入湯鑊之中,煎熬得遍體潰爛。懲罰已畢,他又被遣入一大城中,因他受的是輕刑,還可以生還,于是被人推引,附形復生。從此后他便出家奉佛,法名慧達。作品通過慧達復生后自述地獄中的見聞,宣揚了善惡報應的思想,以規(guī)勸世人棄惡從善,篤信佛教。故事雖然有較濃的迷信色彩,但聯(lián)系當時動亂的社會環(huán)境去看,佛教之所以在六朝盛行,除了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和提倡外,也與人民群眾反對殺生流血,厭惡長期戰(zhàn)亂,希求安定和平的社會理想有直接關(guān)系。這種社會理想自己力不能及,于是便寄希望于神明。作品在藝術(shù)上是比較成功的,主要特點有:(1)想象神奇,大膽運用新鮮奇特的幻想情節(jié),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暴死而復生已為新奇,地獄之行見更透出特異。觀世音大士顯現(xiàn)說法,寫得幻誕萬端。這樣的佛法神力變化的浪漫情節(jié),對后世志怪和神魔小說的藝術(shù)構(gòu)思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啟示作用。(2)文筆委曲,敘事詳盡縝密。如寫黃泉路上的見聞:有兩人執(zhí)縛押送;執(zhí)弓帶劍者指路;地踴之人杵擊;乘車老嫗送書;虎牙老嫗端坐;還有空中飄來的聲言;索書女子的言談;與二沙門的對話,都寫得細膩詳盡,歷歷在目。特別是關(guān)于諸處地獄的敘寫,更是精筆工描。寫鐵城之鬼,“身甚長大,膚黑如漆,頭發(fā)曳地”,兇鬼惡煞,猙獰可怕。狀寒冰獄:“其處甚寒,有冰如席,飛散著人頭,頭斷;著腳,腳斷。”陰森恐怖,驚心動魄。訴地獄之刑:“有人以叉叉之,投鑊湯中,自視四體,潰然爛碎。”刑法嚴酷,驚世駭俗。顯觀世音大士之威儀:“俄而忽見金色,暉明皎然,見人長二丈許,相好嚴華,體黃金色。”威嚴祥和,令人肅然起敬。作者不惜筆墨,極盡詳密。但在諸獄的詳寫之后,對刀山地獄卻一帶而過,顯得詳略得宜。(3)六朝以前的小說,注重情節(jié)敘述,少有場景描寫,所以顯得簡約單調(diào);而本文在敘事的同時,對場景也作了刻意的描寫。如:“向西北行,行路轉(zhuǎn)高,稍得平衢,兩邊列樹”;“屋舍其多,白壁赤柱”;“屋內(nèi)床帳光麗,竹床青幾”;“山南大道,廣百余步……,道邊有高座,高數(shù)十丈。”這種場景的烘托和渲染,給事件的發(fā)展和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和以前的小說相比,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它是志怪小說趨于成熟的標志。(4)作品脈絡(luò)清晰,結(jié)構(gòu)合理。小說以劉薩荷的行蹤為線索經(jīng)緯全文,他的生而死、死而又生的經(jīng)歷與遭遇,構(gòu)成故事情節(jié)的主干。開篇以他的復生引起,最后又以他的復生作結(jié),首尾照應,故事完整。而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是通過人物復生后的自述,用倒敘手法表現(xiàn)出來的。更為可觀的是,在整個地獄世界的描寫中,作者處處以方位名詞啟筆:“向西北行……將荷西行……復西北行……將荷西行……復西北行……西至一家……出南大道”。通過方位的變化標其行蹤之變化,移步而換景,串起七天陰間之行的見聞,把個紛紜復雜的地獄生活的各方面,都條理井然的納入筆下,娓娓敘來,沒有絲毫的紛亂之惑,非大手筆不能為也。就小說的整體而言,長達一千五百言的宏篇,幻誕萬端的構(gòu)想,新鮮奇特的情節(jié),生動細致的描寫,精巧絕妙的結(jié)構(gòu),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形象,都顯示了它在小說藝術(shù)上的長足進步。它已不再是“粗陳梗概”的片段記述,而是比唐傳奇并不遜色的短篇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發(fā)展史上,它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三《興福》亦載有慧達故事(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卷五○)。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幽明錄》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搜神記》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