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
【釋義】
原意是打草驚動了草叢里的蛇。指懲戒了甲而使得乙有所警覺。后來多指做事情不謹(jǐn)慎,而讓對方有所戒備。
【出處】
北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dāng)涂宰,頗以資產(chǎn)為務(wù),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
【典故】
唐朝時期,有一個叫王魯?shù)男」伲帐苜V賂,不守法紀(jì)。有一次,有人給衙門呈遞了一紙訴狀,上面控訴王魯?shù)牟肯陆邮苜V賂,違反紀(jì)律。王魯看了看訴狀上的罪名,和他平日行為一模一樣。王魯邊看邊說:“這明明說的就是我呀。”
王魯越思量越害怕,都不知道該如何批這個訴狀了,最后在狀子上寫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是說,你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打草,但是我卻如同躲在草叢里面的蛇一樣,受到了驚嚇。
最后,王魯以等待上級處理為由,搪塞過去了。
上一篇:撲朔迷離典故故事|撲朔迷離釋義
下一篇:揚揚得意典故故事|揚揚得意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