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蝸涎
【出典】 唐·杜牧《華清宮三十韻》詩:“鳥啄摧寒木,蝸涎蠹畫梁。”(見《全唐詩》卷五二一)
【釋義】 蝸牛喜在荒涼破敗的墻垣上爬行,其身于爬行時留下黏液,稱為“蝸涎”。蝸牛爬行時,往往升高,涎枯則自死。故古人以之比喻人的有限生命力,或以之描寫屋宇的荒涼破敗。
【例句】 ①近日衰遲,但隨分、蝸涎自足。(張炎《滿江紅》[近日衰遲]3508)這里用“蝸涎”比喻自己衰遲的生存能力。②黏壁蝸涎幾許,清風只在樵漁。(張炎《木蘭花慢·歸隱湖山書寄陸處梅》3518)這里用“蝸涎”象征故居的荒涼。
上一篇:典故《蝸廬》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蝸牛舍》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