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如畫的北京大學新校園,
是勞動人民長期經營的結果
今年“五四”,將是北京大學建校六十周年的紀念日。北京大學是我國比較古老的一座大學,但是她現在的校園卻比她本身的歷史更為古老。
北京大學的校園十分美麗,崗巒起伏,細流縈回,校園中心,一片
湖泊倒映出周圍的崇樓、方閣、平屋、高塔,在一幅天然的風景畫面上,給人一種無比深邃無比幽靜的感覺。特別是風和日麗的時候,站在湖的東南岸,遠望西山倒影近在湖中,又頓然呈現出一種海闊天空平遠浩瀚的氣象。這個湖不大不小,為校園生色不少,因為一直沒有名字,所以人們管它叫做未名湖”。
未名湖畔
未名湖周圍這一片,原是前燕京大學的舊址,因此有人以為現在北京大學校園的風景,都是燕京大學時候經營開辟的。其實不然,因為燕京大學正是選擇了這一區舊日園林的基礎,加以重新規劃而建造起來的。談到這區園林的開辟,至少可以上溯到二百年以前。如果連校園西南隅的“勺
園”故址也計算在內,那就還得再往前推上一百四十多年,合計共有三百四十多年。三百四十多年以來,不知流盡勞動人民幾許血汗,鑿地為湖,積土成山,這才把這一帶地方開辟成風景如畫的園林。現在當我們紀念北京大學六十周年校慶的時候,作為《旅行家》的愛好者,讓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一區美麗的校園締造經營的過程吧。
按著歷史的順序,應該先從勺園的建筑說起。勺園的故址在今北大校園內的氣象園所在之處,這是整個校園中作為風景區來說開辟最早的一塊地方。遠在明朝萬歷年間,當時有名的書畫家米萬鐘引用玉泉山及附近泉水,在這里構筑了一座頗具江南風光的別業,因為面積不過百畝,所以起名叫做“勺園”,也別稱“風煙里”。勺園雖然不大,卻因流水回環,徑路幽深,在有限的空間里,給人以無限時間的感覺,表現了十分卓越的造園藝術,算是當時北京近郊最負盛名的一處園林。有人為勺園寫過這樣一首詩說:
才辭帝里入風煙,
處處亭臺鏡里天。
夢到江南深樹底,
吳兒歌板放秋船。
這就充分反映了它的水鄉景色,在干燥的北國算十分迷人的了。可惜這區名園,早已荒蕪,殘余的湖泊遺址,也已湮廢。現在校園中最美麗的地萬已經不在這里而在未名湖畔了。
未名湖是清朝乾隆年間才開鑿的,那時這一帶地方是宰相和珅的賜園,名叫淑春園。和珅是乾隆的寵臣,在興建淑春園中,頗有恃寵而驕暗自與皇家園林相比擬的地方。清末小攝政王的父親奕譞(醇親王)在游淑春園的詩中有專寫湖中孤島的一章說:
杰閣凌云久渺茫,
丘墟宛峙水中央。
敝垣剩礎蹤猶認,
斬棘披榛興亦狂。
未覿蓬瀛仙萬里,
已成縲紲法三章。
從來蜃氣驚濤幻,
每斷風帆過客腸。
大意是說園中的建筑久已傾圮,到處都是荒涼景象,孤島依然聳立在水面上,不禁使人回想起園主人正是因此被罪服法,當年奢望,落得一場空幻。在詩中他又加了一條注語說:這個湖中的孤島和島上的樓閣,極力模仿御園中的南海瀛臺,相傳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才被列為大罪之一。這里所說的湖就是現在的未名湖,孤島就是現在“島亭”所在的小島,為了稱述方便,也應該起個名字,這里秋天楓葉最為艷麗,就叫它做“楓島”吧。當初這湖島的構筑比擬南海瀛臺到何程度,已是無可印證。但是楓島之旁至今還有一只小石船,卻應該是和珅仿效昆明湖里的大石船而建造的。那時乾隆開拓甕山泊為昆明湖,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只大石船以象征他之治理天下,猶如駕石船行駛海上,永無破船的危險。皇帝既然可以本著這個意思在他的大湖中建造一只大石船,那么身在一人之下億萬人之上的宰相也就可以本著同樣的意思在他的小湖中建造一只小石船了。到現在這只小石船倒成為淑春園中留傳下來的唯一舊物了。
今天未名湖和楓島正是北大校園內風光綺麗最為人所稱道的地方,但這卻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封建時代在官僚地主階級的強迫奴役下,由勞動人民在千辛萬苦中開掘出來的。它在形式上表現為自然與人工緊密結合的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一個好例,實際上正是勞動人民心血的結晶。如果沒有過去勞動人民的辛苦操作,就不會有這一切。勞動人民創造了物質生活中的一切必需品,也創造了美麗的風光,改變了自然的面貌。不過這一切在過去都是為反動統治階級服務的,只有在人民當家做主之后,這才真正成為人民自己所有,并為人民自己所享受。
擴建新校舍,改造新校園,作出新貢獻
現在,我們再看一看北京大學新校園的建設吧!
1952年遷校以來,隨著教學任務的新發展和學生人數的大增加,校舍的擴展就成了十分迫切的問題。由于黨和政府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積極關懷,五年半之間,校園的面積雖只擴大了不到一半,而建筑面積則幾乎增加了兩倍。在這些新建筑中,主要的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八千多學生的宿舍大樓以及大膳廳、校醫院與教職員住宅等,另一部分是新建的教學中心,其中已完工的除教室樓與閱覽室外,還有文史樓、哲學樓、地學樓、化學樓和力學樓,正在施工的有物理樓。
以上所說的新建筑區,主要是向著東南方向發展的,這里較之未名湖畔一帶,地勢高爽,這在舊日雖不宜于園林的開辟(不易引水),在今天卻有利于大規模建筑工程的進行。這新建筑區完成之后,將予人以莊嚴整齊的感覺,這與未名湖畔一帶的綺麗風光,恰有互相輝映互相調劑的效果。這里應該補充說明的是,1952年以來,不但在東南一面的高地上有了新建筑的經營,同時對于西北一帶低地上的舊日園林,也有所開拓。除去1952年前已經歸并為校園一部分的鏡春園和蔚秀園外,北大遷校之后,又正式購入了與鏡春園緊相毗連的朗潤園以及與蔚秀園一水相隔的承澤園。這些園子都是清代貴族精心構置的郊居別業,園子的舊主至今還都可以說上名來。例如上文所記清朝末葉顯貴一時的醇親王奕譞就是蔚秀園的主人,他正是從蔚秀園東望殘破凋零中的淑春園時,寫下了“不堪一抹隤墻外,偏見臨風待月樓”的詩句(臨風待月樓是當時淑春園中僅存的建筑)。這些園子,面積雖然都不甚大,但是布置卻很幽雅,尤其是鏡春園和朗潤園,山環水繞,曲折有致,偶而散步其間,隨處可以遇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這些互相毗連的園居的出現,都是清朝一代皇家貴族奴役勞動人民、利用海淀附近的地理特點,大規模興建園林的結果,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圓明園了。1860年圓明園慘遭英法侵略者的焚毀,附近諸園,無一幸免。其后稍稍恢復而比較完整地保留到現在的,只有以上所說的這么幾處。值得高興的是這僅存的幾處園林,都已歸并到北京大學校園中來,使得歷史上勞動人民血汗的經營,還可直接為今日人民的教育事業服務。當前的問題,只是還必須把這些舊日各園“各自為政”的水道系統,連成一片,重加疏浚,使水流通暢。現在北大地質地理系的師生,正在結合教學進行校園內外水道網的測量,并將作出全校校園河湖水道的整理計劃,生物系的師生則承擔了全校進一步綠化與從事農林生產的工作。此外學校還將發動更多的學生以及教員和職工參加整理校園的義務勞動。他們將以自己的勞動來改造自己的校園,使這一區古老的園林,在完全新的意義上,呈現出更加美麗、更加可愛的面貌。
轉眼北京大學六十周年的校慶就來到了,我應《旅行家》編者之約寫下這一篇有關北大校園的報道,就作為祝賀的表示吧。自然,我們知道,北京大學建校六十周年之值得祝賀,決不在于她的美麗的校園。她誕生于清末“戊戌政變”那一年,這是二千多年封建統治最后崩潰的前奏。她以“五四”為校慶日,這是紀念她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中的先鋒作用。她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有較好的物質條件,在今天,她在祖國社會主義文化科學的建設事業中還必須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開放出更加燦爛的花朵。
(1958年《旅行家》第4期)
賞析北京大學是我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在我國乃至世界的大學中,享有很高
的聲譽。自她建立近百年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材從這里脫穎而出,使她成為億萬青年懷戀和向往的地方。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北京大學的校園,記述了北大校園演變的情況和特色。通過文章富有特點的描述,我們對這座歷史悠久的學校產生了美好的了解和認識,自然,也使我們更加心馳神往,崇敬、熱愛這所學校。
全文以兩個小標題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介紹北大校園的歷史發展,她的締造和經營的過程;后一部分描述解放后北大新校園的建設情況。文章從北大建校之前、原燕京大學的舊址及封建社會皇帝大臣的園林——勺園談起,直到寫作此文時為止,前后幾百年,所提到的就有未名湖、蔚秀園、勺園、淑春園、鏡春園、承澤園、朗潤園等園區和景致,可謂材料豐富,描述也很全面。而在對這些景區的描述中,作者緊緊抓住了一點:北大校園內的各個園區,都是勞動人民長期經營的結果,其中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因此,文章在講述時,著意突出和贊揚勞動人民的創造能力,都力在說明這是勞動人民自己的財富,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如果沒有過去勞動人民的辛苦操作,就不會有這一切。”而只有全國解放,勞動人民做了主人,這些財富才真正為人民自己所有,北大校園也才能煥發出青春。這樣,又使文章的意義加深了一層,讀者的感想也會由此而深沉得多。
文章滿懷感情地描繪了北京大學美麗如畫的校園風景,在對整個北大校園作全景式的描繪時,又特別突出了對于未名湖的描繪。未名湖位于北大校園的中心,也是北大校園中最美麗最有特色的景致,在某種程度上,未名湖就是北大的象征。作者給予未名湖以特別的地位和珍視,不僅符合北大校園的實際情況,而且也顯示了文章表達上的特點,它使文章重點突出,好比游覽一處景區,有主有次,濃淡相宜,給人的印象更加強烈和深刻。另外,文章引用前人描寫未名湖的詩句插穿其間,也為文章增加了特殊的色彩。
上一篇:《寄語風陵渡》原文|賞析
下一篇:《好似春燕第一只》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