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莊嚴,雄偉,壯觀,像一個有著漢白玉肌膚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門廣場。其時,瞻仰者絡繹不絕,如半凝滯的河水緩緩流淌;我比他們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塊石頭。
它正面的題詞,我細細地讀;它背面的碑文,我細細地讀;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細心地看了。題詞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實了我對它們的記憶。
忘不了的還有,離開的時候,見石欄桿前,一喜盈盈的少婦,抱著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少婦抬抬下巴指點,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撫摸石欄桿上突出的圓柱。它使我怦然心動。剎那間,昨天,今天,明天,一齊在我心頭涌現。我不由再次仰起頭:彼蒼者天,此碑豐哉!豐碑千丈!
后來,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門廣場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見紀念碑。不過,有時是細看,有時只是掃那么一眼。然而,終因看的次數數也數不清了,那碑上毛澤東的題詞,那碑上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手書的碑文,不敢說可以倒背如流,起碼是牢牢地記在心里了。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對它們的體會彌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灣,我竟發覺,我并沒有讀懂!
南泥灣有一個泉,叫做九龍泉,泉上小亭如開花的濃蔭,掩映著一座烈士紀念碑。那是當年王震同志率領的三五九旅,在這兒開展大生產運動時立下的。多年的風雨剝蝕,那碑身已經有些殘破。周圍一片靜寂,只看見幾個默默耕作的農民;碑前也只站著我和陪同我的一個同志。碑如蒼茫天邊的古老星體,我倆是衛星一和衛星二,繞著它運行。
它的正面,像個儲得滿當當的鉛字架;它的背面,也像個儲得滿當當的鉛字架;整個碑上,是字的堆積,字的重疊,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樣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來。啊,一個旅歷年就犧牲了這么多的戰士!
泉水如泣如訴。
陪同者告訴我,年前,一位烈士的親屬從南方來,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整整找了半個小時,都沒有找見。他說,假若讓他到一個團的營房挨著門找人,也該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沒有數,只是粗估了一下;我然后將目光投向前邊開闊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個名字都復活為一個血肉之軀,那么,他們足足可以把多半條川道站滿;要是他們又像開誓師會那樣齊聲高呼,那么,這條川道將震響著多么恢宏一片聲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我以前實在沒有讀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從字面上讀讀就行了嗎?它的背后還有什么呢?難道不是銘刻著的密密麻麻重重疊疊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觸目驚心比森林還要遼闊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數目,不是幾十萬,不是幾百萬,而是幾千萬!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復活為血肉之軀,那么,天安門廣場是站不下的,加上東西長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擠得房倒屋塌,也擺不下他們的巨大陣容!他們的人數,是要比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公民數還要多的!然而,為了締造我們的幸福生活,這么多、這么多的英雄兒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這一層,看起來淺顯,但卻是不易讀出來的最基本的東西。
讀書往往要讀注釋,才能讀得懂。讀碑也需要讀注釋。南泥灣的九龍泉烈士紀念碑,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一條極好的注釋。
現在完全讀懂了么?
不敢說。但起碼,每看見人民英雄紀念碑,心中便升騰起一股悲壯感和使命感;起碼不會因為人生道路的漫長,口袋里的什么東西丟了,也發現不了;起碼不會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鏡也打碎了,抬頭望望,說天安門廣場的那個環繞著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個美麗的裝飾。
(1990年6月5日《光明日報》)
賞析本文記敘的是作者《讀碑》的情感經歷和認識過程。寫得情真辭切,意蘊深遠。
作者懷著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無限崇敬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前去瞻仰,一遍又一遍地細心拜讀,乃致把紀念碑上的碑文和題詞都記熟了。這些,激起過他情感的浪花,也引起過他對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聯想。并且自覺隨著閱歷的增長,對紀念碑的認識也在加深。他以為這樣就已經把她讀懂了。
后來他知道,這種情感認識仍然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遠沒有觸摸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深層含義。認識的飛躍,是在看了南泥灣九龍泉烈士紀念碑以后產生的。他看到碑上密密麻麻的烈士的名字,聽到烈士家屬難以找尋親人名字的故事,受到強烈地震撼!心中升騰起一種莊嚴的生命意識,真切地感覺到,每一個名字就是一個血肉之軀,每一個名字就是一個真實而寶貴的生命。如果這些名字復活了,天安門,長安街,偌大的北京城都站不下!為了今天的勝利,他們一個個倒下了。歷史陡然變得沉重異常。這時,他才真正領悟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底蘊:她向人們顯示的,絕不是一個美麗的裝飾,而是現實的感召,激勵子孫后代永遠繼承先烈的遺志,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由此,他還認識到,理解歷史需要接觸歷史實際,感性體驗對提高人的知解力是至關重要的,從而發出了“讀碑也需要讀注釋”這樣深刻的見解。
作品把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敘述中有議論,敘事便顯得靈動、飛揚和激越。議論緣事而發,充實而不空泛。議論中有抒情,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既給人以感染,也給人以啟迪。
上一篇:《越婦言》原文|賞析
下一篇:《江湖散人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