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夜光杯》曾經談過事前諸葛亮與事后諸葛亮問題。近閱《文史知識》,見有一文談及梁啟超談論諸葛亮的一些話,頗為有趣,值得一抄。
大家知道,劉備跟諸葛亮見面時,諸葛亮就貢獻了那有名的“隆中對策”,斷定了天下三分之勢。這就使得傳說中的諸葛亮成為先知者的典型。梁啟超卻對此表示疑問:說諸葛亮在隆中對天下大事的估計與以后事態說成完全一致,實可懷疑。“試思當時(劉)備(諸葛)亮兩人對談,誰則知者?除非兩人之中之一人有筆記。不然,則兩人中一人事后與人談及,世乃得知耳。事后之言,本質已不能無變,而再加以修史者之文飾,故吾儕對于彼所記者非‘打折扣’不可也”。
以上是照抄的話。抄后卻也有點啟發。其一是,不能完全相信天下真有百分之百的事前諸葛亮。那時既無廣播電視,又沒有報紙雜志,說諸葛亮竟能分毫不爽地預見以后天下三分的事態,確是難以相信的。所以我對于梁啟超用“打折扣”三個字來評“隆中對策”,非常贊賞。這三個字,既沒有完全否定諸葛亮的預見,肯定他是個杰出人物,也不完全相信“隆中對策”的每句話都是真實無訛。
梁啟超這話對我的第二點啟發,是現在到處都鼓勵咱們老年人寫回憶錄。我們已讀到許多好的回憶錄,增長了后輩知識。但是對于寫者來說,就得注意避免梁啟超所說的“打折扣”。講的是幾十年前的事,正如梁啟超說的,“事后之言,本質已不能無變”,當時是怎么樣“過五關,斬六將”的,就實事求是地照樣寫,不要拿今天的眼光來夸耀當年“山人早已算定了隆中對策”了。這其實并不能說明你是事前諸葛亮,恰恰相反,連個事后諸葛亮都夠不上。其實呢,讀者是會獨立思考的,也會如梁啟超那樣“故吾儕對于彼所記者非‘打折扣’不可也。”
有句話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唯謹慎乃能先知,此“諸葛”之所以為“亮”也。就說寫自己的“過五關,斬六將”和“隆中對策”吧,也得謹慎從事才好。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1988年新華出版社《林放雜文選》)
賞析林放是著名新聞工作者,又是雜文大家。他的雜文、隨筆毫不留情地揭露社會上的落后、愚昧和虛偽,又熱情地謳歌不畏艱險、獻身四化的開拓者。他在早些年曾提出“軟些軟些再軟些”的主張,以后又接受毛澤東的意見,改為“軟中有硬”。他的大量作品就體現了他的這一主張。
《梁啟超說“隆中對策”》這篇讀書隨筆,也是軟中有硬的。梁啟超對諸葛亮未出山就提出了“隆中對策”有所懷疑,要“打折扣”,林放同意這種看法。諸葛亮與劉備談“隆中對策”,歷來為人們傳為美談,幾乎沒有人提出疑義。梁啟超排除眾議,提出新的看法,這會引導人們不要輕信對古人的一些傳說和不準確的歷史記載,不要把諸葛亮變成神機妙算的神人。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來看,預見是可能的,但要有條件、有限度,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先知者。所以重新認識這個問題,不但有利于這段史實的研究,而且對于今日破除個人迷信也是有好處的。
還需注意,對史實的重新審視,糾正一些傳統的不準確的說法,要實事求是,要有分寸。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梁啟超對“隆中對策”用了“打折扣”三個字,是很有講究的。林放對這三個字甚為贊賞。這仍肯定諸葛亮是一位十分杰出的人物,但又不完全相信“隆中對策”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實無訛的,這就是一種有分析的實事求是的態度。這也是林放文章一貫遵循的準則。
談古與論今緊緊相連,林放進而談到今人寫回憶錄的問題。他既肯定有許多寫得好的回憶錄,同時也提醒人們,不要夸耀,而要謹慎從事,免得叫后人去“打折扣”。這又是對今人的諄諄告誡。林放的文章看似講三國故事,實則意在今人,這不正是“軟中有硬”、剛柔相濟嗎!
上一篇:《四月二十五日致賈平凹書》原文|賞析
下一篇:《薔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