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治平四年①七月日,具官②歐陽修謹遣尚書都省③令史④李敭⑤至于太清⑥,以清酌⑦庶羞⑧之奠⑨,致祭于亡友曼卿⑩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嗚呼曼卿!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其同乎萬物生死,而復歸于無物者,暫聚之形;不與萬物共盡,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賢,莫不皆然;而著在簡冊(11)者,昭如日星。
嗚呼曼卿!吾不見子久矣,猶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軒昂磊落,突兀崢嶸(12),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為朽壤,而為金玉之精;不然,生長松之千尺,產靈芝(13)而九莖。奈何荒煙野蔓,荊棘縱橫,風凄露下,走磷(14)飛螢。但見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與夫驚禽駭獸,悲鳴躑躅(15)而咿嚶(16)。今固如此,更千秋而萬歲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17)與鼯(18)鼪(19)?此自古圣賢亦皆然兮,獨不見夫累累乎曠野與荒城!
嗚呼曼卿!盛衰(20)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疇昔(21),悲涼凄愴,不覺臨風而隕涕(22)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23)!尚享(24)!
(《歐陽文忠公文集》)
注釋①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治平為宋英宗年號。②具官——公文及應酬文字中以“具官”代表全部官銜。③尚書都省——官署名。④令史——官名,較低級的事務員。⑤李(yi)——人名。⑥太清——鄉名,在河南商邱東南。⑦清酌——指酒。
⑧庶羞——多種珍肴。⑨奠——設酒食祭祀。⑩曼卿——石延年,字曼卿,歐陽修之舊友,死于1041年。(11)簡冊——史書。(12)突兀崢嶸——喻才干特出。(13)靈芝——古人認為是仙草。(14)磷——磷火,俗稱鬼火。(15)躑躅——踏步不前行。(16)咿嚶——小兒語聲,此指鳥類悲鳴聲。(17)貉(he)——貍類野獸。(18)鼯(wu)——松鼠類動物。(19)鼪(sheng)——黃鼠狼類動物。(20)盛衰——指生死。(21)疇昔——往昔。(22)隕(yun)涕——落淚。(23)太上——最高的,指圣人。忘情,指超出人世的情感。(24)尚享——祭文套語,希望死者享用祭品之意。
賞析歐陽修這篇祭文雖寫于老友石曼卿亡故后之二十六年,然其情感的委婉深摯,氣勢的博大跌宕,實是感人肺腑,動人心魄,更令人在悲切之中獲得一種力量。
作者稱頌舊友石曼卿“生而為英,死而為靈”,這稱頌既沒有就人而論人的瑣屑記述,更不是虛言浮詞的空泛贊揚,而是從人生價值的角度進行審視——“不與萬物共盡,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而著在簡冊者,昭如日星”,既贊頌了舊友,又表達了作者的人生觀。其為文,擺脫了世俗;其意義,超越于文外:讀者獲得力量的原因也正在此。
這段文字之后,作者抒發了對亡友二十六年來的深切思念。但作者又未直抒其情,而是采用了靈幻的意想與冷酷的現實天壤相別的對比方式:以石曼卿人格才干的“軒昂磊落,突兀崢嶸”,作者希其死后“不化為朽壤,而為金玉之精”,或于葬處“生長松”、“產靈芝”,然而曼卿的墳塋卻是野蔓、荊棘、風露、磷火,與凡人無異。這怎能不令祭者倍感凄愴,從而把對故友的思念傷悼抒寫到了極致。在此基礎上,作者以最后一段直抒所感,自己是凡人,無法如圣人一樣忘情,只能在亡友墓前“臨風而隕涕”,寄托無限的哀思。
古代祭文多用韻文形式,此文以散文筆法抒寫,間用駢句及葉韻,抒情自然而又起伏跌宕。三段祭文全以“嗚呼曼卿”領起,三呼三嘆,情濃意重。
上一篇:《大題也不妨小做——淺談“隨筆”》原文|賞析
下一篇:《論小品文——答姜瀟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