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屈大均
浣溪沙·一片花含一片愁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隨江水不東流。飛飛長傍景陽樓。六代只余芳草在,三園空有乳鶯留。白門容易白人頭!
這首小令,作于南京。屈大均多次路過和留住南京,味其詞意,當在他初到南京時寫的《白門秋望》詩之前或之后的春天。這首詩云:“龍盤龍踞是鐘山,鳴鏑誰教入漢關。豈為深宮歌《玉樹》,遂令高廟失金環。臺城日落棲烏怨,淮水風高戰馬閑。愁見盧龍秋草外,名王千里射雕還。”詩的后三聯,明顯是指福王朱由崧南京政權滅亡之事。福王和他的權臣馬士英、阮大鋮等,不顧大敵壓境,在南京尋歡作樂,爭權奪利,致使清軍輕易渡淮渡江,君臣被俘被殺。這幕歷史慘劇,與千年前在這里發生的慘劇一樣:南朝陳叔寶在隋大軍窺江之際,還和貴妃張麗華等在宮中尋歡作樂,歡歌艷曲《玉樹后庭花》,導致國亡。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帝位,屈大均曾赴行在上中興六大典書,授中秘書。永歷四年(1650),清兵入廣東,桂王走梧州。十三年(1659),桂王入緬甸,隨后被吳三桂殺害。屈大均就是在桂王逃遁緬甸后北上第一次進入南京的。這個古都所發生的歷史興亡故事,強烈地刺激著他,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充滿悲愴的小令。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隨江水不東流。飛飛長傍景陽樓。”三句所使用的藝術手法,和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都是以樂景寫哀情,以眼前的姹紫嫣紅,寄托心底說不盡的哀愁,似乎每片鮮艷的花瓣上,都因金陵歷史上的興亡血淚和福王毀滅的結局,凝聚著沉重的愁思;當它們灑落在景陽樓畔時,連呼嘯奔騰的東流江水,也載不走它們。
下片“六代只余芳草在,三園空有乳鶯留。白門容易白人頭”,寫得更加沉痛。“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劉禹錫《金陵五題》),隨著時間的流逝,“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前二句字面只說六朝,其實是兼含南明福王弘光政權在內的。這到處充滿興亡遺恨的白門(即南京),對愛國志士來說,自然“容易白人頭”。
這首小令僅六句,卻使用了擬人、夸張、襯托等等藝術手法,詞意凄惋、深沉,字字句句,滿含國破之愁,家亡之恨。典故和時事,貼切如一,不帶絲毫做作痕跡。尤其是結句“白門容易白人頭”,不但造句醒人耳目,而句中情感,更令讀者驚心。全詞把寫景、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清)宋琬《浣溪沙·乍暖猶寒二月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明)陳子龍《浣溪沙·楊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