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先生于辭受界限極嚴,人但見其有里巷小人持餅餌一箬①來索書者,欣然納之,遂以為可浼②。嘗聞唐王曾以黃金數笏③,遣一承奉赍④捧來蘇,求衡山作畫,先生堅拒不納,竟不見其使,書不肯啟封,此承奉逡巡⑤數日而去。
(《四友齋叢說》)
注釋①箬(ruo)——箬竹;箬竹的葉子,葉大而寬。②浼(mei)——懇托。③笏(hu)——古代大臣上朝用的手板。這里作量詞用,同條、塊。④赍(ji)——懷抱。⑤逡(qun)巡——有所顧慮而徘徊。
賞析衡山先生詩文書畫皆工,而畫尤為著名,最善山水,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大家”。高名四播,索書畫者接踵而至,就很自然了。然先生“辭受界限極嚴”,并不是一律來者不拒。來索書畫是你的事,賞不賞臉則是我的權利了。
“里巷小人”,也就是尋常百姓,用箬竹葉子,包一點餅餌,來求衡山先生寫字,他即高興地接受其餅餌,并滿足他們的要求,相處如鄰里,樸實而親切。
唐王身居顯爵,遣使一名,持黃金數笏前來索畫。無非是以“禮賢下士”之名,行沽名釣譽之實,因為名畫滿室,亦可附庸風雅。而衡山先生不愧高風亮節之士,跟他來一個“三不政策”:不見使,不納金,不啟書。使者只落得吃了“閉門羹”,“逡巡數日”,無疑是“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最后只好悻悻而去。作為唐王的使者,在一位藝術家面前如此狼狽,我們也就不能不欽服先生對里巷小人無傲氣,而對唐王有傲骨了。
唐王與里巷小人有天壤之別,餅餌和黃金不可同日而語,然衡山先生納餅餌卻拒黃金,近里巷小人而遠唐王,其不趨炎附勢,淡薄名利不言自喻。也就難怪他終于辭官返鄉,借詩文書畫自娛了。真是“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上一篇:《告荒》原文|賞析
下一篇:《東坡海南食蠔》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