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②曰:“無令中朝③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徒,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樂南徒,則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或謂東坡此言,以賢君子望人。
(《清署筆談》)
注釋①蠔(hao)——牡蠣,生活在淺海泥沙中,肉味鮮美。殼燒成灰,可入藥。②叔黨——蘇軾少子蘇過,字叔黨,號斜川居士。紹圣元年蘇軾謫嶺南,過隨行奉侍。③中朝——即朝中。
賞析蘇軾一生可謂仕途坎坷,飽經憂患。然而,他雖身處逆境,但總能隨緣自適,樂以忘憂。這折記敘其海南軼事的小品,正體現了他所特有的這種文化性格,正是這樣的性格使他能夠在屢遭貶謫的困境中化險為夷。
初貶黃州,此地雖是窮鄉僻壤,他卻發現“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山村野趣與美食;再貶惠州,此地市井蕭條,他只能買羊脊骨,剔出筋骨之間的一點點肉吃,他同樣“意甚喜之,如食蟹螯”,還“甚覺有補”,文中所記,是他花甲已過之年投荒海南后發生的事,當時的生活原是十分艱難困苦的:“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然而他卻發現“食蠔而美”,這難得享受一次的海產美味,竟使他欣喜執筆寄書告子,這就是蘇軾的性格。他總是在最窘迫、最困難的時候,能夠在瑣細的生活中發現生活的美、生活的樂趣,且自得其樂,活得灑脫,活得超曠,因而他也能使自己在驚濤駭浪中顛簸前行的生活之舟沒有沉沒。
當然,他雖然善于在苦悶中尋求歡樂與排解,不斷獲得心理的平衡,然而無端的誣陷,接連不斷的排擠與打擊,使他的身心都遭受到極大的摧殘,他內心的痛苦、不平與憤懣也是深沉的。他在信中告訴兒子“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正是這種矛盾的體現。表面上是說怕士大夫爭著南來,使他不能獨享此美味。其真正的含義則是不希望有人再像他這樣遠貶蠻荒。不過,他是正話反說,是把政治生活中的憂慮、憤慨,借生活中的飲食小事,用詼諧的語調出之。這正是蘇軾的幽默,在玩笑的話語中寄托著深深的憾恨。
至于作者對此之解釋,認為“使士大夫而樂南徙,則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則是就事論事,并沒有理解蘇軾話語中深層的含義。他所記載的后人的評語,以為“東坡此言,以賢君子望人”,倒還是貼邊的:蘇軾有這樣善良的愿望,但朝中的傾軋不止,被排擠貶謫者還會有。
上一篇:《文征明拒畫》原文|賞析
下一篇:《痀僂承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