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長安布衣誰比數(shù)?反鎖衡門守環(huán)堵。
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
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
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干?
長安布衣:詩人自稱。比數(shù):相比,相靠。衡門:窮人或隱居者的地方。環(huán)堵:四周的墻壁。后土:大地。
入選理由:
詩人曾經(jīng)在長安過著窮困的生活,這是表現(xiàn)這一時期生活的作品;本篇又是描寫秋雨綿綿的優(yōu)秀作品。
詩詞賞析 詩人科舉考試不中,失去了進入仕途的敲門磚,但他又熱衷于政治,于是來到京城長安,等待他的卻是冷眼和失望,他自己都說是“處處潛悲辛”。仕途不順,加上不停的秋雨,更在陰晦的心境上蒙了一層黑暗。三首《秋雨嘆》都是古詩體裁。這一首換了一個韻部,正好是“雨”和“干”兩個韻腳字,一個表生厭,一個表期盼,很恰當?shù)嘏c內容結合了。另外還有一個形式特點,首句和尾句都用問句,詩人心里充滿了困惑,根本找不到出路,他對人生有很多問號,向誰問?問天?借雨問天公。浦起龍說“三嘆皆寓言”,并認為本篇的結尾是“結意更遠,日晦而土污,主德掩而庶事墮矣。推極言之,亦豈徒為一生嘆哉”。未免求之過深,但也啟發(fā)人思考,作者也許確實是借秋雨發(fā)端而感嘆人生,不一定附會政治問題。詩中前四句寫雨天難以出門,事實上是窮愁潦倒所致,隱含有無人幫助、無人可憐的意義。“稚子”一句寫景如畫,孩子們在雨中跑著玩耍,根本不知道生活的憂慮,反襯了“老夫”之憂的深沉,也是借景抒情的一招。“雨聲”兩句用平常的語言就準確地寫出了秋雨的特點,“颼颼”傳其聲,“催”字逼迫著人,秋雨更使人心寒。借胡雁難以高飛而寄托人生艱難的思想情感的用意是較明顯的。
上一篇:《劉禹錫·秋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趙師秀·約客》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