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飛來峰:在今浙江省杭州靈隱寺前面。尋:長度單位,一尋長八尺。
入選理由:
這是一首最能體現王安石胸懷和見識的詩,同時又是以理趣為特色的宋詩中的一篇代表作。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借題發揮的詩,言在此而意在彼。用比喻說理,有暗示象征表達,但思想內容其實是鮮明易解的。登上山峰,登上塔樓,本是生活中的尋常事,但是,登高則望得更遠,視野則更開闊,這其中就含有了借此說人生行事的道理。作者正是借人們登上飛來峰的塔樓以觀朝陽初升的現象,來闡述高瞻遠矚的意義。尤其是從政的人,尤其是從政的高官,那些掌握全局的人,高瞻遠矚的意義就特別突出。只有高瞻遠矚,才有預見性,才能應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情況。王安石正是處于這種地位的人,他能在北宋時代進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就是要求自己要把握全局,控制高點的結果。像詩中所說的那樣,登上最高點,就不怕浮云遮擋視線,遠處的什么都看得見,看得清楚了。當然,由于王安石是一個政治家,從政治家的角度來看政治意見的分歧,派系的斗爭,真假虛實的情況,就像詩中的浮云變化一樣,是完全難以預測的,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才能更好更從容地面對現實。用浮云來做比喻暗示,是最形象生動不過的了。
上一篇:《杜 甫·登樓》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杜 甫·登高》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