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846),字公垂,無錫(今屬江蘇)人。元和元年(806)進士,后官至宰相。他是寫新樂府詩歌的主要詩人之一,曾創作《新題樂府》20首,只可惜未能流傳下來。今存詩四卷。子:籽。餐:指飯食。
入選理由:
用形象和具體說理,用平常見深刻的方式說理,表現農民辛勞和應該如何對待勞動成果的思想的名篇。
詩詞賞析 這是兩首古體詩,標題還有《古風二首》的版本。古體詩是相對于近體的格律詩而言的,是不講平仄的。這是應該注意的形式,它不用受更多的限制,可以較自由地使用語言。
這兩首古詩通俗易懂,近于口語,用對比手法效果顯著。到處都長著莊稼,可農夫還是餓死了;“日當午”干農活,汗不停地流下來,形象鮮明,突出“辛苦”。這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卻能打動每個人。詩中的議論都用形象或具體的事情闡明道理,有很強的說服力。作者的創作意圖很明顯,在于讓人們,尤其是執政者認識農夫的辛勞,收成的不易,應特別關心農夫,重視農業。兩首詩內容互相聯系,前寫農夫辛勞耕種,但還有餓死的人。“四海”兩句以點帶面,很有形象感和教育意義。后一首寫種糧辛勞,要珍惜糧食。關注民生,關心農民,改良政治,這是當時新樂府詩歌寫作的主題,屬于主流的文學思想。李紳寫的20首新題樂府大概跟這兩首古詩的內容和形式差不多,那20首可以肯定很有影響,才使白居易用心寫出新樂府50首與他較量。白居易在《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中的戲語是“苦教短李伏歌行”一句,下面自注有“李二十常自負歌行,近見予樂府五十首,默然心伏”。“短李”就是李紳,因個子矮而得名;“苦教”可見白居易在意的程度;“伏”可見白居易自認為已經戰勝他了。當時的詩人常負氣競爭,就是朋友之間也如此。李紳的這兩首古詩其實已經可以看出他的寫作能力。
上一篇:《韋 莊·思帝鄉》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姜 夔·揚州慢并序》原文注解與賞析